关键词:
马克思
布鲁诺·鲍威尔
宗教批判理论
批判与超越
摘要:
宗教批判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宗教问题进行批判不仅推进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对马克思而言,没有宗教批判迈出的第一步,就不会实现理论研究的转向,即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政治、法的批判,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而后确立宗教批判的基本原则,形成唯物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在早期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其中,布鲁诺·鲍威尔作为马克思曾经的私交好友和思想战友,在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宗教批判理论,不仅与黑格尔思辨哲学之间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与施特劳斯实体哲学之间具有争论对立的关系,还促进了费尔巴哈新宗教批判路径的形成。从“思辨神学”转向“宗教批判”,鲍威尔对宗教态度经历三个阶段的转变,通过对“神话理论”的批判、“自我意识”的构建以及“宗教异化”的扬弃,完成了其思辨逻辑的循环,同时也将自我意识推向了绝对化。但其中,鲍威尔关于基督教起源的探究,对福音书真实性的否定,对原始基督教与神学的批判,对政治和历史批判的延伸等宗教问题的深刻理解,不可否认其所具有的哲学价值。
马克思在借鉴反思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基础上,对具体宗教问题展开研究,找到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也在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批判的宗教批判演进思路。本文以鲍威尔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影响为主线,从时间逻辑展示马克思与鲍威尔之间的私交往来和各个时期相关的学术交集。从内容逻辑说明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找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市民社会的异化,也将对单一宗教批判推进到对一切宗教的批判,最终确立了其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清算了自己哲学中鲍威尔的思想影响,批判并超越了鲍威尔的宗教批判内容,还在实质上廓清了自己早期的哲学信仰,从宗教批判的方法、认识和实践上凝结其具有的唯物主义特征并构建起新的哲学立场。
本文以马克思对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为对象,通过文献法在全面梳理二者宗教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研究法考察马克思对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所作的思想批判,厘清二者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所出现的理论分歧,阐明马克思在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基础上予以了自己独创性的超越与发展,并指明研究对马克思哲学发展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其中方法论对群众精神世界构建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拓展所具有的现实指导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和理论特征。从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作用三个维度,全面说明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地位,突显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马克思对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扬弃的主要内容及其宗教批判理论特征。本章为全文的重点内容,以鲍威尔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影响为主线,通过时间逻辑和内容逻辑,从私交往来和学术交集两个角度展现在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形成过程中鲍威尔的影响,从论犹太人问题、宗教异化根源、宗教批判内容、宗教批判方式四个方面,说明马克思对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内容的批判与超越。进而总结出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在方法、认知和实践上具有的理论特征。
第三部分:马克思扬弃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从哲学意蕴角度,说明马克思对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对其自身哲学变革的影响。从现实价值角度,强调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原则和方法论对人的主体意识树立和群众的精神世界构建,及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发展具有的现实性指导作用。
总之,马克思对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准确和深入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哲学革命,而且随着世界宗教问题的复杂化、宗教信仰问题的严峻化,还能为现实宗教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