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环境正义思想
中国转化
新时代
摘要: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干净美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需求。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进行掠夺以获得剩余价值,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所享有的生态条件急剧恶化,在这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而且还存在着不同阶级享有的生态条件的差异,这些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还是以环境形式表现的正义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批评了资本主义方式对自然的掠夺,以及无产阶级所分配的脏乱差的生态条件,并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构建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解、人人公平享有自然资源的思想要素,在这些论述中形成了系统的环境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遇到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人民享有良好生态条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党的领导人不断提出一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断,包含着环境正义的思想。中国特色环境正义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唯物史观的坚守、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继承、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因此,在今天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正义思想的内涵、内容、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厘清中国特色环境正义思想对其的发展,对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人公平享有生态文明成果有着现实意义。第一部分,绪论。阐明了选题背景,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述评,厘清“正义”和“环境正义”的概念,界定“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内涵的联系和区别。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出场”,从理论来源、现实条件、形成过程三方面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的形成。第一,指出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人本自然观的批判继承;第二,分析了现实条件,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掠夺自然以及无产阶级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等情况催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形成;第三,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发展过程,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私人利益、劳动、生产方式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逐渐深入认识中,环境正义思想经历了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内容体系研究,本章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具体内容。首先,以人与自然的环境正义为基础上包含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解、良性互动。其次,以自然资源的公平占有为核心中,这种公平包含生存资料公有制实现公平占有自然资源以及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公平利用自然资源;最后,以人与人享有生态权利公平为落脚来期望无产阶级拥有安全干净的生活环境,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人公平享受自然,最终达到在与自然的交往实践中全人类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特色与价值。第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的理论特色: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考察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构建、落脚在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的理论价值,为当代西方环境正义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也为中国解决环境非正义问题提供考察角度、分析思路和方法论原则。第三,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中国转化与发展,提供了考察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角度,厘清了中国环境正义的几对关系,奠定了解决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思路,对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解决具有导向作用。第五部分,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中国转化与发展。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继承和中国转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环境正义思想的初步形成,如“人定胜天”、“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等论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环境正义思想在新中国进一步得到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皆从不同角度对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环境公平提出了创造性的措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美好生活的环境需要”等论断,主张以绿色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力作为根本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全体人民的生态条件公平享有,显示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的唯物主义原则以及人民至上理念的坚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