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身体
主体性
异化
解放
摘要:
历史上,身体与灵魂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身体由于被赋予负面涵义而遭到忽视,在西方思想史上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如今,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新兴科技的引导,身体由遮蔽逐渐走向显现。在消费活动中,身体成为享乐的工具和符号的载体;在大众媒体中,身体是展示的物品和玩赏的物件;在技术的运用中,身体成为技术建构的对象。到处都活跃着身体的影子,身体看似迎来了解放,实则是套上了更为沉重的枷锁,这是当今人类身体异化的新形式。面对身体的生存困境,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系统研究马克思的身体思想,体会其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关怀,以求恢复身心一体的和谐。马克思的身体观有三个层面:一是身体与主体性。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身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身体、处于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身体、人与世界交流的实践身体。在“感性活动”中,身体是一种“既能动又受动”的存在,于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内在张力中彰显人的主体性。二是身体与资本。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得以展开的社会形式中,身体被资本重新塑造成为异化的身体,主要表现为:身体作为最低贱的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增殖贡献劳动力;生产领域中的身体受到机器的排挤,成为辅助机器生产的“人手”,是机器体系的附属物;生产的身体朝着机械化、片面化的方向发展,与自我本质发生分离,降格为动物性的肉体。三是身体与解放。身体的解放要求扬弃私有财产,复归劳动的自由,以期实现身心一体的和谐状态。身体的解放能够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整个社会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以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身体观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身体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蕴含着生命政治意蕴,这为理解现代生命政治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源。从现实层面来看,马克思的身体观可供审视当代社会身体异化的新形式。如今,资本与景观技术合谋,构建理想化的身体形象,导致身体的审美标准出现资本化的倾向;身体为了达到理想化的标准,日渐沉醉于消费活动的享乐中无法自拔,成为享乐的工具和符号的载体;技术的过度介入使得身体的生物功能退化,身体与技术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引发主体的认同危机,人陷入了自我迷失之中。因此,基于马克思身体观审视身体技术化和身体景观资本化等种种实践样态,以寻求身体的本位回归和恰当定位,从而实现身体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