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布鲁诺·鲍威尔
宗教哲学批判
政治哲学批判
自我意识哲学批判
摘要:
探讨马克思对布·鲍威尔哲学的批判,对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马克思思想起源而言,马克思和布·鲍威尔曾是亦生亦友的关系,马克思在宗教、政治、历史观等认识上,曾受布·鲍威尔思想的影响。就马克思思想发展而言,两人因哲学立场的分歧在《莱茵报》时期决裂,马克思在对布·鲍威尔宗教哲学、政治哲学、自我意识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对人的解放、历史发展动力、世界本源有了新的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批判中马克思更加深入地了解以精神为本源的思想原理,彻底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促进了实践观、唯物史观的发展,指引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推进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研究马克思对布·鲍威尔哲学的批判,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对布·鲍威尔哲学思想的理解更加辩证,对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关系的梳理更加明晰,对马克思思想来源的认识更加清晰,在现实层面可以提升马克思思想的丰度,打压唯我主义的发展,对现实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马克思和布·鲍威尔的思想逻辑联系为开端,以马克思早期著作发表的时间顺序为脉络,辩证地探讨了马克思对布·鲍威尔哲学的批评。马克思从对布·鲍威尔宗教哲学的批判入手,开启了对其哲学的批判。本文阐述了布·鲍威尔对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看法,指出其把犹太人问题归结到宗教神学问题上,他认为宗教在国家中起到了一定的政治作用,正是因为宗教的政治地位导致了犹太人生活的窘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上他主张要彻底废除宗教。马克思首先对布·鲍威尔宗教哲学中关于上帝的虚幻性、宗教本质的论述持肯定态度,但对在人异化的根源、解放犹太人途径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布·鲍威尔的宗教哲学是空中楼阁,没有与现实相结合。在政治哲学上,由于布·鲍威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不仅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否认历史。布·鲍威尔主张国家决定社会,进而在人的解放问题上,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相混淆;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主张拥有先进意识的历史人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认为历史只不过承担了记录的任务。马克思辩证地看待布·鲍威尔的政治解放观点,首先肯定其政治解放的积极作用,其次也批判了其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深入甄别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差别。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这一问题包含着政治解放,但却不是仅有政治解放,单纯的政治解放不能达到人的解放这一宏伟的最终目标,因为使人受到奴役的真正根源在市民社会,单纯政治上的改变只是扬汤止沸。马克思认为布·鲍威尔没有理性认识国家本质,加之他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最终使他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在自我意识哲学上,首先梳理了布·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理论来源,其次对布·鲍威尔的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提炼、总结,得出他的自我意识思想贯穿了整个哲学体系。布·鲍威尔将意识是一切事物的源头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哲学理论的基地,即其所有哲学思想都以唯心主义为立场,没有与实际相结合,无法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批判布·鲍威尔唯心主义的立场及自我意识哲学,指出其哲学思想的虚幻性与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