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无产阶级
理论拓展
质疑回应
摘要:
无产阶级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范畴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石性概念。明确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中对无产阶级概念的表达,对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但随着人类文明逐步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无产阶级已消失”等论调兴起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与之相对应的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等都成为了颇有争议的范畴。因此,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考察、还原马克思语境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原本意涵,形成对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科学认识,纠正人们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出现的认知偏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以马克思探讨无产阶级问题为线索,借助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文本解读法,梳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问题的文本内容以及有关学者研究出的关于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学术成果后,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且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作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阐释。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的出场背景及其理论渊源。思想不会凭空产生,其产生背后必定隐藏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或者现实原因。同样,“无产阶级”一词出现中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也必定绝非偶然。此部分旨在探索马克思是提出“无产阶级”概念的时代背景及其提出此概念的深层次原因,追溯前人的哪些思想对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概念产生了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以马克思文稿写成的时间为序,梳理马克思讨论关于无产阶级相关问题的文本,探讨马克思第一次正式提出“无产阶级”概念的理论路径、基本内涵及其在政治经济学层面的理论拓展。通过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之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概念在政治经济学层面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拓展。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后,“无产阶级”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唯物史观形成是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故此部分旨在说明在唯物史观形成后,马克思将“无产阶级”概念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作出了进一步的考察、论证和发展,使“无产阶级”概念具有了更强的历史科学性。第五部分主要探讨面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变化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随着时代发展,面对部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出现误解和否定的状况,此部分旨在立足于马克思“无产阶级”的科学内涵,给予这些误解和否定正面的回应,证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适用性。经过以上五个部分的探讨后,大致可以厘清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从出场到完善的发展理路及其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所阐释的“无产阶级”的基本意涵。在19世纪初期欧洲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在聚焦德国的现代化问题和人的解放问题时,先是提出了哲学层面的“无产阶级”概念。随后,当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触及政治经济学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对“无产阶级”概念作出了初步的理论拓展。最后,在唯物史观形成后,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哲学层面和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无产阶级”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确证,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将无产阶级落实到了雇佣工人身上,使“无产阶级”概念的内涵更具有了科学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