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学思想
马克思
摘要:
对人的哲学理解,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自哲学产生以来,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活使命,就一直作为一个最广泛、最困扰人的哲学问题存在着。马克思对这一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在其不同阶段的著作中得以彰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对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整体的人”,既抓住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维持人生存生活的实践活动主线,也看到了处于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历史关系中多方面的人。这就要求学界在理解马克思《手稿》中的人学思想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做好解读《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的研究工作。马克思《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产生于以往思想家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之上,诞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之中。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思想从宇宙论问题直接转向人的问题,人便成为了哲学关注的中心。在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两条路线的贯穿作用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隐德莱希”思想,强调了人潜能的发展。经过中世纪神权压迫人权、神性压迫人性的黑暗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得到重视。人的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更为突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关注。康德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构建了“目的王国”的概念。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进行重点论述,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人的劳动本质的学说。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学说给以沉重打击,将抽象的讨论人的学说拉回现实,形成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为马克思架设了一座从绝对观念通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桥梁。不能忽视的是,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人的学说被马克思广泛吸收,在《手稿》中进行了大量引用,为马克思谈论处于现实的经济社会中的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继承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不断的形成自己的人学思想,经过了“肯定人的自我意识”、“关注人的现实需求”、“探索人类解放的实现”三个时期,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更为全面的人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创造历史的主动性、能动性。在现实条件下,人的多种属性和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结构,较为完整地表征作为整体存在的现实的人。第一,从人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是由人的劳动及其关系构成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人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不断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对象性本质。第二,从人与自然方面来看,自然与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为人生成人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使自身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第三,从人与历史方面来看,历史是人的劳动的诞生过程。劳动是人创造历史的方式,人们的劳动构成不同的生存方式或社会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人在这三方面的属性构成一个整体,既成为了人通过劳动而形成的整体性的关系,也是促进人不断发展、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条件。马克思在《手稿》中形成的人学思想,对以往抽象地谈论人的学说进行了深刻批判,有力回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利己人性论的学说,促进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发展。但不能否定的是,《手稿》中还存在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术语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色彩,与唯物史观正式诞生后的人学思想还有一些方面的不同。深入分析《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手稿》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为当代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其次,《手稿》中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回应学界讨论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提供启发,进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他把整个世界历史的过程置于人的生产劳动之上,为其找到了经验的、实证性的基础,深化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