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
国家观
革命观
权威观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历史。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贯穿了马克思的大部分生涯,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到与普鲁东的决裂,再到与巴枯宁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与巴枯宁的斗争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第一国际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不仅在理论上给予马克思主义很大的冲击,在思想上影响了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甚至在实践上分裂了第一国际。马克思与其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此次斗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革命观、权威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国家观而言,巴枯宁主张国家起源于宗教意识,他主张“二十四小时”消灭国家,马克思对其观点进行了有力地批判,指明巴枯宁的理论是从一个错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实际,丢掉了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就革命观而言,马克思主义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存在部分相同点,他们都反对专制,主张革命,但是他们存在根本的不同。马克思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巴枯宁却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认为革命来源于暴动的激情,工人阶级不应该参与任何的政治运动,马克思则对其进行了针对性批判,阐明了革命发生的物质基础,指出了革命本身就具有政治性,马克思在批判巴枯宁的过程中阐明了唯物史观,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就权威观而言,巴枯宁主张反对一切权威,却忽略了革命是最权威的,他将权威看做是罪恶的象征,与国家等同起来,并认为权威也不应该存在于社会之中,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批判,明确了权威的客观性与普遍性,阐明了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同时理清了权威与自治的关系。恩格斯对巴枯宁的批判,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诞生。研究马克思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仍有很大的价值。从理论上讲,第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为消除当代无政府主义思潮提供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与巴枯宁的斗争之中,马克思在理论上划清了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为我们今天与当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斗争提供了武器。第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就是要进行创新,在斗争的过程中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得扎根于中国大地。从实践上讲,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仍面临诸多矛盾风险,只有不断与其斗争,才能将其化解,而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显示出的斗争精神,正是我们所应该汲取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在批判巴枯宁思想的过程中阐明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实质,为我国继续推行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指明了道路。因而,研究马克思对巴枯宁的批判,不仅从理论上能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本质差别,同时为我国当代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