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海德格尔
无家可归状态
形而上学
摘要: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出发陷入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判定基于其“存在论”的视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马克思是否真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陷入了“无家可归状态”,还是说这仅仅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为了厘清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无家可归状态”言说的实质,本文尝试通过构造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一个虚拟性“对话”来展开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本文首先在海德格尔著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海德格尔将马克思判定为“无家可归状态”的三点关键依据。然后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说明马克思并没有陷入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家可归状态”,并力图证明海德格尔的“无家可归状态”与形而上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海德格尔哲学视野中,“无家可归状态”是对于存在者的研究,存在者的历史就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存在依旧被遗忘。因此,海德格尔将马克思判定为“无家可归状态”等于将马克思判定为遗忘存在,也就是形而上学。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马克思复归为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分析。总体上来说,海德格尔将马克思判定为“无家可归状态”可以归纳为三点关键依据。第一,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看作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通过这种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被判定为“无家可归状态”。第二,在《思想的原则》中,海德格尔将马克思判定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范围之内,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这种形而上学判定是通过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完成的。第三,在《1973年策林根讨论班》中,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生产-消费的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给人类带来了毁灭自身的危险。在海德格尔看来,“无家可归状态”的哲学根源在于西方两千多年以来的形而上学。因此,海德格尔判定马克思是一种形而上学等于将马克思判定为“无家可归状态”。在法国哲学家阿克塞洛斯看来,“无家可归状态”是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因此,“无家可归状态”与虚无主义二者说法不同,但具有相通之处。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对海德格尔“无家可归状态”的“回应”。根据对马克思“无家可归状态”的分析来回应海德格尔,说明马克思哲学并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形而上学,从而也没有陷入“无家可归状态”。事实上,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无家可归状态”的判定及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相关解读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第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处在形而上学的规定之中,而是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越。第二,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抽象性、思辨性的批判,实现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超越。第三,马克思并不是虚无主义,更没有达到虚无主义的极致,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达到虚无主义的极致是对马克思学说的错误解读。第三部分是马克思对现代人“无家可归状态”的克服。首先分析海德格尔“存在之思”视域下的“无家可归状态”。通过对海德格尔“无家可归状态”概念的追溯,指出“家”就是“存在”,“无家可归状态”即是西方形而上学以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存在的研究,遗忘了存在的状态。其次是探讨马克思对“回家之路”的建构。通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梳理,以及近代哲学主客二元分立的特征,指出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发动的哲学革命真正克服了形而上学,突破了近代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从而克服了作为海德格尔“无家可归状态”哲学根基的形而上学,从而走出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