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劳动
中小学劳动教育
马克思
异化理论
摘要: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正在经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时代精神和特征,是与劳动精神相一致的正向的价值体系。但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关照下,发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异化困境,主要包括劳动教育本体认知的异化、主体实施的异化、客体创造的异化和载体选择的异化。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视角关照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域,通过对劳动教育本体、主体、客体和载体四个层面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应然价值、实然困境和必然指向。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通过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背景、问题、意义和国内外两个方面研究现状的系统综述,以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关键点进行梳理,总结已有研究的所见与未见。进而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梳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思路,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点。第二部分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研究立场和维度。主要从两个层面出发捋顺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视角。第一层面解释了本研究的研究立场,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指出马克思以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和人的异化四方面,构成其异化理论的核心。第二个层面讲明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考察维度,即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角度来分析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指向,并得出要以本体、主体、客体和载体四个方面来进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指向。主要分析阐述了我国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应然核心价值。劳动教育的本体指向劳动实践,因而具有劳动和教育双重属性;劳动教育的主体指向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的劳动价值观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客体指向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创造克服劳动异化,实现自由劳动;劳动教育的载体指向多维劳动空间与手段,丰富自由的劳动空间可以更好的促进劳动教育发展,同时也是劳动手段与自然的有机整合。第四部分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异化困境。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关照下,发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本体认知异化、主体实施异化、客体创造异化和载体选择异化四个层面的现实困境。其中本体认知异化表现为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本体概念认知的简单化,未能充分理解劳动的真实含义;主体实施异化表现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手段片面化;客体创造异化表现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客体创造目标的摇摆化,由此走向了“重身”或“离身”两个极端;载体选择异化表现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文化载体的缺失化,主要是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度缺位。第五部分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异化困境的成因探析。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异化背后的根源主要有传统劳动观念的现代遗留、功利主义的极端扭曲现代教育技术的异化困惑和长效化组织机制的条件缺失。第六部分为复归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在价值的提升路径。以劳动价值认知为本质,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重要程度;以劳动主体实践为手段,打造规范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新样态;以劳动教育客体创造为目标,通过对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全身心体验的劳动教育场域的构建,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载体为依托,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教育,因而劳动的教育指向创造,不但创造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创造“人”。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既不能夸大劳动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将其置于教育的角落,正确看待劳动教育,有助于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