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主体
唯物主义转向
摘要:
唯物辩证法是在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有其产生的内在逻辑。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纯粹概念的抽象运动,而马克思将其转变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的变革,马克思实现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向。本文从主体的角度谈论辩证法,辩证法变革的关键就在于主体的变革。因而,人的内涵的唯物主义转向便体现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向。在马克思辩证法唯物主义转向的进程中,一方面,其逐渐实现对唯心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另一方面,又不断实现对自身哲学思想的超越,其中展现出从原子主体到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再到社会主体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对人的内涵的认识逐渐深刻,最终实现了“现实的人”的哲学革命,并实现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向。具体而言,围绕马克思辩证法唯物主义转向的内在逻辑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基于原子主体对感性存在的辩证法进行分析。传统哲学对人进行抽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抽象主体的思辨辩证法,由于思辨辩证法的局限,以及社会历史的进步与人的主体性的凸显,促使马克思初步探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自《博士论文》启程,马克思就表现出与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不同。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始从感性存在者确定问题,强调了感性的人对抽象必然性的否定,原子表征着具体感性的人,其偏斜运动展现出感性的人的自我意识,其中隐含着唯物辩证法的草蛇灰线。第二部分基于类本质对自由自觉主体的辩证法进行分析。在其思想进程中,马克思转向关注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以人本学的视角去认识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认为必须通过深刻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颠倒与异化,建立起新世界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此时在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的视域下,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预设,其对辩证法的认识仍存在唯心主义性质,尚未真正实现唯物主义的转向。第三部分基于“现实的人”对社会主体的辩证法进行分析。在这一阶段马克思重新确立了辩证法的主体,实现了从抽象主体向现实主体的转变。在对实践活动的发掘中,马克思逐渐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并对“现实的人”进行了科学阐释。人的本质不再是抽象的预设的存在,而是在其生存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从感性存在的人转向“现实的人”,辩证法成为“现实的人”改造社会历史的活动,完成了向唯物辩证法的转向。第四部分对马克思实现辩证法唯物主义转向的意义进行分析。从主体的视角研究马克思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向,以“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全新出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主要是: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历史主体,使世界成为生成中的历史世界,使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真正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