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乡村治理
治理共同体
摘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治理受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提供了解决思路。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同时存在一切关系的社会机体”,乡村社会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具备一定独立性的整体,马克思用社会有机体理论论述了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能够为乡村全面发展以及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借鉴。因此,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研究视角探寻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萌芽、形成、成熟、完善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有机体进行了科学释义,总结归纳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由自然、现实的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四要素构成,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结构层次,概括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该理论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多重契合性,具体表现为两者的格局统一、价值契合、结构同质以及动态关联上。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面临共生意识不足、公共精神培育不足、内生发展乏力以及数字化转型难的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研究视角提出以下对策:首先,从系统观念出发,将乡村治理置于社会治理之中,注重城乡融合、阶层互助、生态保护三方面的整体统筹,促进乡村社会结构优化。其次,文化结构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中的重要构成,需要重塑乡村公共精神,筑牢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再次,人是社会有机体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在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坚持协同联动,推动党组织、村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整体合力。最后,基于社会有机体的动态性特征,在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坚持思维、机制、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数智转型,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创建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乡村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