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财富思想
当代意义
摘要:
财富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自从有了人的存在就有了实际意义上的财富,财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因素,财富观则是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对财富产生的不同看法。人类的财富观念随着财富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财富观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财富生产实践。改革开放是一场巨大的财富实践,人们的财富观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下人们的财富观与新时代的财富生产实践不相适应,亟需从根本上加以引导。马克思指出财富本质上是“为人的”存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资本逐利的本性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超出了正常范围,财富开始产生异化,作为异己的力量站到了人的对立面,财富生产实践背离了“为人的”目标,财富观也发生了扭曲,财富从“为人的”感性实在变成“敌视人”的超感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必须以马克思的财富观为基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重新构建科学财富观,更好地引领现代财富生产实践。论文整体分为四个部分,包涵了马克思财富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财富观对现今社会财富生产和个体财富实践的积极意义。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文章写作的背景、目的与意义,这是文章写作的起始和由来,同时为深入分析马克思财富观做了准备工作,包括马克思财富观的国内与国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理论渊源与形成历程。马克思的财富观是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实践以及借鉴前人理论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其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具雏形、基本形成和最终成熟阶段。从《莱茵报》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初具雏形阶段,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基本形成阶段,《资本论》的完成则标志着马克思财富观的最终成熟,财富观在其中得到系统全面的体现。第三部分意在分析财富观的主要内容,囊括了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本质,衡量财富的尺度以及财富的生产、分配与消费。马克思认为财富最初是以人的需要为原初动力,通过人的劳动作用于大自然而产生的,自然是财富的直接来源,而劳动则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力量,所以财富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创造能力的确证,财富尺度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准,马克思用人的劳动和人的发展作为不同时期财富尺度的衡量标准,财富正是在生产、分配、消费的循环运作中发挥自身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第四部分从社会整体财富生产和社会个体财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马克思财富观的当代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