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技术
技术异化
摘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由此正在经历由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新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指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带来的生态危机、伦理问题、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我国科技发展却遭到美西方国家的科技垄断、科技霸权和科技打压。因此,如何揭示美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将科学技术视为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将科学技术视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的本质,如何揭示美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劳动人民剥削和压榨的虚伪本质,则需要回到马克思经典作家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因此,本论文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论述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深入剖析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中的“异化”本质,进一步探寻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从而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世界各族人民的健康发展服务,造福于人类。首先,论文论述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与理论基础。时代背景主要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现实条件以及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科学前提,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展开论述。其形成过程主要概括了从萌芽、发展到完善的各个阶段,并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启蒙运动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之上,从生产力的角度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主要论述了科学技术的内涵、辩证关系、科学是技艺之母的思想以及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其次,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科技异化的本质。论文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力量,同时指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环境资源问题和科技伦理道德问题。论述了科技异化的基本内涵、消极影响、产生异化的根源以及消除异化的途径,着重阐释了导致异化的根源不是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最后,主要论述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及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在中国历届领导人中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进而,从个人、国家、社会角度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当代价值。我们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必须把科技发展摆在国家的中心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实现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促进传统管理社会向现代治理社会转变。重视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综合水平,构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理论体系。探索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的价值,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