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对象性
实践
摘要: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自柏拉图的“理念论”问世以来,理性主义一直占据着哲学的头把交椅,而感性只能沦为其“奴仆”。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率先举起了“感性”的旗帜,试图冲破理性主义思辨性和抽象性的束缚,为人之存在寻找现实的基点。马克思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紧随其后,在其早期文本中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原理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完成了自己的感性概念,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开启了立足人之感性、关注人之存在的生存论路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由于马克思对感性现实社会的考察与批判,使得其哲学视野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学者对其早期感性概念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总体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博士论文》中感性概念挖掘不足、仅仅聚焦于某一文本中或某一视域下的感性概念研究等等。因此,本研究重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感性概念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澄明对这一概念的种种误解。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梳理并概括感性概念在古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三个时期中的历史性发展,从而发掘出这一思想宝库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形成的感性概念之间的合理联系。感性概念由古代时期作为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本体,在近代时期发展为认识论中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发展为感性存在,与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理论进路一脉相承,并不断为理性主义的发展所贬低。马克思正是在这一思想前提下,合理吸收前人的哲学成果,为感性概念提出丰富的内涵,恢复感性的基础地位。第二部分主要运用阐释学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本出发,阐释其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对感性概念内涵的不同认识,从不同维度探讨其合理内涵,并最终形成对这一概念内涵的总体把握。从《博士论文》中的感性存在,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感性解放,再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对象性,最后形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感性实践,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在不同文本中具有丰富且深刻的内涵,并且在认识论、实践论和存在论的多重维度下具有全面的概念阐发,最终形成了主体之于客体的自由自觉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辩证法的方法,通过对文本与历史的双重考察,揭示出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感性概念所蕴涵的理论特性。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感性概念首先表现为强烈的批判性,特别是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双重批判,使得“感性活动”这一核心概念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其次表现为现实性,就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社会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性质;最后表现为对象性,就是人作为感性主体的需要和本质要求对象的满足和表征。第四部分主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阐明感性概念在其全部思想中的理论地位,并揭示出这一概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完善与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性开启工作所蕴涵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感性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的理论起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逻辑前提,因此这一概念具有基础性的理论地位;而作为其实现哲学变革的奠基性概念和理解当代哲学走向的钥匙,感性概念又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这是需要澄清和把握的。综上,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感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就是主体之于客体的自由自觉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同时这一概念具有批判性、现实性和对象性三个主要特性。感性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同时还是我们真正洞察马克思主义内核的关键概念。只有理解和把握好感性概念,才能更清晰地认识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先进性与革命性,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意义与实践指导,更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理论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