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海德格尔
技术
异化
集置
摘要: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重视对技术问题的研究。技术是人基于一定的目的,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服务于人类生活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沉醉于技术为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和便利,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并在各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实要求我们认清技术这把“双刃剑”,反思对技术的利用。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认为技术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和重要的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马克思希望通过社会变革将技术从资本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使技术造福于人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生存本体论基础,运用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论把技术的本质从工具和人类学的规定中超越出来,将之理解为“集置”(Ge-stell)。(1)作为一种“解蔽”,“集置”占统治即是现代世界的最大危险,然而哪里危险,哪里就蕴含着拯救的力量,海德格尔要求人们重新领会被遗忘的存在,希望人们能够借助思与诗的力量“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本文比较研究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回顾了两者技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哲学基础和主要内容,在系统了解两者技术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思想差异的原因,并立足于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运用技术造福人民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较马克思的技术思想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更好发挥科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形成与面向,对比分析两者技术思想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以及面向,认为马克思在深入考察技术的现实和历史发展后,形成了面向社会-政治批判的技术思想;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历史和技术联系起来,形成了面向存在论的技术思想。第二部分对比了两者技术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认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考察技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从实践层面解读技术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他曾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予以肯定,但存在严重误读,需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回应。第三和第四部分对比了两者技术思想的本质观和功能观,认为马克思基于现实维度,从技术与资本的角度考察技术的本质和功能;海德格尔基于理论的维度,对“集置”及其危险展开分析,马克思看到技术本身蕴含的革命性力量,从生产实践与社会变革出发,致力于使技术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而服务,此方案较海德格尔借助思、诗与艺术的力量走出技术异化相比,更具可行性。第五部分是两者技术思想的启示,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海德格尔技术思想进行分析,在总结两者技术思想异同的基础上,探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提出坚持马克思技术思想有着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另一方面立足于实践,运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发展当代科技,也就是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技术发展思想,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