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
交往异化
信息时代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论建立在主体性的视域之下,以“物”的形式来表征社会现实,探讨了货币、劳动、私有制、资本等对象物造成的交往异化现象,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超越时代的价值。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重塑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新空间,带来交往模式的新变革,也造成了人类交往的异化,使人类陷入了新的交往异化困境之中。信息时代下,“物”的形式有所改变,交往异化现象也更为复杂。亟需以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作为重要理论资料,深入剖析当代交往异化现象,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消解,从而实现人类交往的和谐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对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发现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在现如今看来依旧蕴藏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对于深刻认识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现象、探究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的复归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为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考察了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交往形式不断革新,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诱发了交往异化新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异化、交往工具异化、交往目的异化等方面,出现自我意识迷失、过度依赖工具、现实关系淡漠等具体表现,其背后是追捧科技“极致”、主体认知局限、资本逻辑操纵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次,揭示了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的本质和深层逻辑。站在马克思交往异化视域下,全面地审视和分析信息时代交往异化,透过种种表象探寻其本质与深层逻辑,会发现信息时代交往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交往异化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信息化工具对人的交往主体地位的挑战、物与物的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遮蔽、资本逻辑对交往逻辑的颠覆。交往异化已然成为信息时代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阻碍;最后,探寻信息时代交往的理想状态和交往异化复归路径。交往异化复归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是扭曲了的交往主体、交往关系、交往价值的归位。为此,应从人类主体、交往规范,社会发展三个维度,探寻消解交往异化的路径,从而构建信息时代下的和谐交往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异化理论为科学地审视信息时代下的交往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探讨信息时代下消解交往异化的路径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从理论层面来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交往异化理论,为现代社会的诸多异化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来讲,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交往环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