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蒲鲁东
马克思
所有权
平等
正义
摘要: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在近几年随着改革方案的推进,蒲鲁东的平等占有理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关注,甚至有的人把它看作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企图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左倾思想和主张完全私有化的右倾思想。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批判的意义和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深刻内涵。因此,本文在重新研究蒲鲁东所有权理论具体内容和时代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对他的理论的基本态度及态度转变的原因,从四个不同的方面解读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正确认识当代所有权和分配制度,同时对于国家探索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马克思对于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蒲鲁东所有权思想及其历史意义。蒲鲁东从政治法权的角度来探讨所有权,他指出所有权是人类按照自己认为的正义观创造出来的,所有人对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具有排他的绝对支配权,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无偿占有了劳动者产生的增值收益,这实质上是一种盗窃行为。他没有把所有权的起源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所有权的起源,认为所有权是由于人们逐渐膨胀的自私心理而产生的,另外,社会上强权和诡计横行的现象也一定程度的催生了所有权。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种革命的思想。他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些根本前提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关于所有权合法性基础的论证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所有权。同时他提出的“社会”概念,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二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首先,在哲学唯心史观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由于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影响而误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把人类社会的现实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仅仅当作是绝对理性概念的演进过程,用虚构的概念来解读客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其次,在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错误的滥用,指出蒲鲁东用矛盾均衡论来理解所有权,把现实的经济关系看作了形而上学的抽象范畴,这是非常荒谬的。接着,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指出蒲鲁东在经济学方面的无知的,他在经济学范围之外窥探所有权的起源从而把它神秘化了。他基于对李嘉图理论的错误理解,错把封建土地所有权当作了资产阶级所有权,他不明白地租是在地主和农奴的封建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由土地所有者提供的实物资产。不懂得生息资本中资本产生收益的方式是价值的自行增值,不懂得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最后,在政治实践方面,他批判蒲鲁东理论的政治实践是从其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构想出来的,他的平等占有是运用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来改造经济领域里的不平等的表现,是“等价交换原则”的另一种运用。他仍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法权意识中,试图运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改造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对于当代的启示,具体分为了所有权和分配制度两个方向。从所有权来看,它并不像西方国家所说的那样神圣不可侵犯,它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同时也会因为生产力发展进入更高级的阶段而消亡。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超越财产私有的阶段,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取消财产私有,而要充分认识到所有权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真对待所有权。从分配制度上看,马克思提出分配制度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所以我国要建立健全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缩小国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全民整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