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生活
历史唯物主义
物役性
精神解放
美好生活
摘要:
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在生活样式,但又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影响,健康且充实的高品质精神生活对于培育发展人的能力兴趣、改善精神面貌、提升生活质量意义深远。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问、反思,以求理解自身,对于人生价值、精神世界乃至精神生活的探索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命题。马克思并非“没有灵魂的物质主义者”,他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论述,认为人应当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并以反思“经验”,将人生经历凝练为情感深度、理性沉思、价值追求、审美尺度,最后提升为生活的境界。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以强烈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超越了以往哲学关于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学式理解,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生活空虚、智力衰退、道德堕落的揭露批判,呈现出了精神生活的本真样态。他并未停留于精神生活病态的简单揭露,而是从所有制关系层面深刻剖析其病理根源,并且以深邃的历史眼界预见了未来社会人的精神生活之应有样态。马克思关于精神生活的相关论述指明了精神生活的核心内涵,即精神生活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主要内容的,人在生产、交往中从事与人的意识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并以此充实人的内心世界、求取意义归属、实现合乎人之本性及自由发展的生活样态,在精神层面表征人的存在与本质。其生成大致体现为源起、奠基、澄明、确证四重维度,即源于西方超验主义、先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精神生活观批判,基于“感性对象性活动”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现实的人”的主体指认,自觉生成了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并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形成了相关关键性阐述与基本轮廓。从内容构架来看,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不仅受到自然界、物质生活和人类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制约性与超越性、感性需要与形上诉求、个体性与社会性在内的本质规定,在人与社会发展“三形态”中呈现出“依附——相对独立——全面丰盈”的基本样态。马克思遵循人类解放理论和“批判——构建”的基本逻辑,揭示出精神生活由异化到自由、由空虚到实在、由单一到全面的基本理路。依照“异化批判——制度扬弃”这一线索,探究出自由时间和自由个性对精神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对全部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确证了精神解放维度之于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着眼现实,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足以为精神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受资本逻辑影响引发的诸如精神生活物化、意义虚无、信念淡薄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人的精神生活问题。据此,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从人的精神生活层面驳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人学空场”错误论调,强化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精神意旨,凸显了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向度;其现实价值在于它有助于促进破解精神生活物化、虚无化之现实问题,提振赋能人民以自信自觉之精神主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重精神修养之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质、赋能、承智、增效,助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涵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