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唯物史观
继承与发展
摘要: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行动的纲领,是指引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尤其在早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萌发、产生,从有到优的成熟、进步的多维立体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形成了科学共产主义。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早期经典著作为基础,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为线索,分析其理论逻辑的演进,最终落脚到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上。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的分析,指出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以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客观的现实条件和理论基础,论证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可能性。其次,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视域中,对其思想的萌发、形成、发展进行梳理。从《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由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尽管这一时期还没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思辨探索已经孕育出思想的萌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依然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为他突破人本主义迈向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随后的《哲学的贫困》对唯物史观的补充,使得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走向成熟,唯物史观的创立成为科学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石。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问世。同时,本文在分析《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的基础上,将早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与中晚期思想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和思想体系两方面出发,分析早期思想与之差异。再次,以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知基础、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出发,分析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逻辑。最后,从理论回归社会现实,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由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范围广、内容深,要想真正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就必须持续深入的挖掘原著,并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要依托于社会现实,将思想的研究置于现实的场域。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行”。科学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一定要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深化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