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观
当代价值
摘要:
劳动是人的本质性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劳动观,他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广大劳动者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劳动精神。党的二十大以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昂首阔步地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青年群体中有部分人选择“躺平”“佛系”的生活方式,对劳动采取消极的态度,不仅有碍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将马克思劳动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相结合,探索其当代价值尤为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纵向探究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历程以及横向探索其形成的条件和内涵、内在逻辑及基本特征,来论证其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条件及发展轨迹。马克思劳动观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严峻的社会阶级矛盾以及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扬弃英国、德国古典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不同时代劳动关系发展为线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蓝本,可以将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与演变归纳为萌芽期与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两个阶段,以此来把握马克思劳动观发展的历史规律。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劳动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观可以归结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异化论和劳动解放论。劳动本质论分三点展开论述:劳动是人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活动、劳动是人和人全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价值论中,阐释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浅述了价值形式理论以及价值规律表现理论。在劳动异化论中,阐明了异化劳动的由来及其本质,为如何扬弃异化劳动提出了可行有效的建议。在劳动解放论中,从三个层面展开阐释了劳动解放的内涵,并且详细论述了劳动解放的途径。第三部分,探究马克思劳动观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劳动观发现,其内在逻辑可以分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劳动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联系紧密,劳动本质论的理论指向是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异化论的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解放论的理论指向是科学社会主义。从实践逻辑看,马克思劳动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深刻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对雇佣劳动者的残酷压迫,解释了实现劳动解放以及人的本质的复归必须通过消除劳动异化,使劳动者从强迫和束缚中获得解放。根据马克思劳动观的内容可以提炼出三个特征,即: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四部分,着重论述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就理论价值而言,马克思劳动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价值选择,为当下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养成提供思想引领,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就实践价值而言,它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为我国完善劳动关系提供了科学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从社会层面来看,它为构建当代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并且为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思想观照;从个人层面来看,为坚持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观在整个劳动观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深刻透析于我们而言不仅有益于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也对新阶段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