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启示
摘要:
意识形态事关国家的前进方向,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发展在整体上稳定,但这一领域中的斗争会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愈发复杂,意识形态建设也会面临各种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该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指南,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基本遵循,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深入探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价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章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为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从政治、经济、理论三种角度总结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根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探寻过程将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主要的三个阶段:在探索阶段,马克思主要处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对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行探寻。在形成阶段,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成熟阶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相关著作中,完成了从法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领域转变。
第二部分对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进行阐释。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中,马克思从三个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论述:一是从认识论角度,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其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二是从价值论角度,作为价值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此时的“意识形态”指的是反映一定利益集团的需求和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三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角度,作为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分别对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两者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理论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四大基本特征,即批判性、阶级性、实践性和建构性。对基本特征的掌握是深入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内涵的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超越。根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对象和理论发展过程,对比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将这三类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阐释这些理论的历史贡献及所存在的缺陷。通过马克思对它们的批判和新观点的提出,展现马克思对这些理论的超越。
第四部分从价值论、阶级角度、认识论三个层面,结合理论的基本特征对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启示进行阐释。在价值层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理论结合实际,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对党而言,要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价值立场,推进经济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共进。在认识层面,要坚持对各种错误思潮、虚假意识进行批判,通过揭示这些思想的本质来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要坚持在批判中引导,整合社会价值观念,构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