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罗萨
加速批判理论
比较研究
摘要:
自进入现代以来,高度流动和持续加速的发展态势变得愈发显著。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核心代表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从时间视角出发,展开了深入的批判性考察。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断加速的根本原因,敏锐地诊断出了在加速情境下社会主体所遭受的“新异化”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共鸣”为基础的美好生活构想。与此同时,随着学界对“速度”话题探讨的不断深入,马克思著作中蕴含的加速思想资源也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并得到深刻领会,甚至许多学者将马克思尊称为“加速批判理论的奠基者”(1)。马克思与罗萨同作为加速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的加速现象,进而透视出现代性的本质。他们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探索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马克思与罗萨的加速批判理论都立足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大时代背景下。二人分别处于工业革命的不同发展阶段,见证着不同产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因此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时间规训方式。另外,二人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有所不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得时间价值日益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的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与罗萨对于加速现象的独特思考。
从马克思和罗萨加速批判理论的进路来看,二者理论在“批判对象”和“逻辑旨归”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但在“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和“加速批判理论的铺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分歧。他们都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共同的批判对象,然而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却不同。马克思以资本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罗萨则以时间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因此,加速批判理论在二人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分别以暗线与主线的方式铺展开来。在逻辑旨归上,马克思强调“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罗萨主张“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都是坚持以人的生存命运为理论趣旨,要求摆脱现实的人的悲惨境遇,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
从马克思与罗萨加速批判理论的具体内涵来看,二者的理论都涵盖了“加速面向”“加速动力机制”“加速后果”以及“解放途径”这四个方面。马克思的加速批判理论关注的是资本的加速,其中又内含资本生产加速、资本流通加速这两个面向。这种加速是资本自我驱动的内在逻辑所导致的。资本力求缩短资本生产和流通的时间,增加资本周转次数,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增值。这带来的结果就是“速度拜物教”的诞生,整个社会陷入了对速度的痴迷和对时间的崇拜之中。只有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速度拜物教”才得以破除,人才得以解放。罗萨关注的是社会时间结构的加速,日常时间、生命时间与时代时间陷入分离的境地,时代时间日益挤压着日常时间和生命时间,其主要呈现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这三重面向。他深入剖析了社会加速现象,认为社会加速的驱动机制存在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动因,并指出了社会加速导致“新异化”的诞生,即人与世界长期处于沉默、疏离的关系,继而阻碍了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只有重构人与世界的共鸣关系,人的美好生活才得以实现。
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将当今社会的时间结构作为研究方向,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并且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激活了“异化”概念,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过,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来看,一方面,他对社会加速驱动力的分析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未能探索出资本主义社会加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他提出的摆脱异化出路的构想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大框架下的改良方案,展现出相当大程度的软弱性。比较研究马克思与罗萨的加速批判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加速现象,并合理地利用加速文明的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需妥善处理自然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绿色发展;最后,还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人民群众的健全人格,从而摆脱异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