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自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出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显,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并寻求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良策。马克思在工业革命刚刚兴起之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蓝图时,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手稿》中自然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从时代背景上看,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资产阶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地索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从理论渊源上看,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伊壁鸠鲁唯物主义、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是改造自然的主体,实践是人与自然实现统一关系的中介。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出了只有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马克思《手稿》中的自然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一自然观不是高高悬挂的空中楼阁,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手稿》中的自然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