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唯物史观
蒲鲁东
唯心史观
摘要:
作为一部为批判蒲鲁东学说而写的论战性著作,《哲学的贫困》充满了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实践精神。《哲学的贫困》是一部破立结合,批判与建构高度统一的重要文本,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蒲鲁东从根本上颠倒经济范畴与现实关系,未能从客观的经济现实活动和条件来分析观念,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对社会历史真正科学理解的唯心史观错误;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对蒲鲁东唯心史观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释。可以说,《哲学的贫困》既是马克思和蒲鲁东进行论战的阵地,也是马克思“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第一次科学概述,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是马克思新世界观“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公开表达,而且也体现在其中的核心内容、思维方法等还能够当今的中国绽放出新的光彩,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
要想从思想史角度探讨《哲学的贫困》唯物史观思想内容本身的演进过程、还原蒲鲁东《贫困的哲学》思想原貌两个方面有所进展,就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要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二是必须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全面而客观地呈现马克思和蒲鲁东在相同的思想议题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史的宏观视阈,没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之间思想关系的深入了解,就无法对《哲学的贫困》进行准确而科学的阐释和评价。
任何思想理论都有其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需要。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批判唯心史观,既是由唯物史观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理论发展需要决定的,也有直面蒲鲁东《贫困的哲学》唯心史观错误,解决工人运动思想混乱状况的现实需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建立新世界观后,运用其中的核心观点批判和分析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而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公开著作。要想准确说明《哲学的贫困》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所实现的变革性意义,准确把握马克思批判唯心史观时业已形成和亟待发展的唯物史观观点,就必须对马克思早期唯物史观文本尤其是早期唯物史观核心观点进行分析。《哲学的贫困》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我们必须要对马克思写作其时的理论准备进行探讨。
从文本学研究出发,客观还原《贫困的哲学》的思想原貌,具体分析马克思对蒲鲁东唯心史观观点的批判内容,是准确把握《哲学的贫困》思想观点的前提。在社会历史前提和研究方法方面,马克思从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的关系入手,拆穿了蒲鲁东“普遍理性”的先验性错误和理性辩证法的虚构性错误,阐明了现实的历史和现实的个人的重要性,为辩证法注入了现实内容,使辩证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历史演进动力方面,马克思从现实关系及其理论抽象——范畴的关系入手,批判了蒲鲁东范畴史决定社会的伪科学性和伪历史性论断以及“社会天才”论,论证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突破现有的与之不协调的生产方式及其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历史结构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用逻辑公式探求社会机体规律的思路进程,科学诠释了研究分析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视角,在批判与建构中发展了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观点。
厘清《哲学的贫困》所阐释的唯物史观重要观点和形成的科学思维批判方式,对于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哲学的贫困》因其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内容上科学阐述了社会生产力、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因其诞生的特殊历史语境在批判思维上呈现出本源性、科学性、整体性、建构性的特征,这为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历史借鉴,而且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