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拉萨尔主义
哥达纲领批判
分配思想
摘要: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分配思想成熟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提出了未来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采用按劳分配原则;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原则。这些思想对于当今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深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文章主要由绪论和正文四章组成: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正文主要聚焦于《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写作背景、理论构建、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主要对《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写作背景进行相关阐述。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工人阶级处境日益艰难:一方面,资本主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得如火如荼,对工人阶级的压迫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广大工人阶级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甚至深受错误思潮的影响,革命运动举步维艰。为了让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受压迫的真正原因,马克思写下《哥达纲领批判》,对爱森纳赫派丧失原则的妥协进行强烈谴责,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强调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系统论述未来社会分配的重要思想。
第二章主要揭露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无情批判。马克思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分配思想的科学见解:首先,通过批判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明确了推翻私有制并建立公有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任务,强调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分配的基础和前提。其次,通过批判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观点,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再次,通过对拉萨尔所提出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浅薄理论进行批判,强调生产对分配具有决定性作用,还根据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分配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通过批判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揭示造成分配不公的根源,进一步发展了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三章主要对《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论述。马克思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带着旧社会痕迹的初级阶段和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的高级阶段,并详细论述了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的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详细阐述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以及按劳分配的结果;由于按劳分配的结果还没有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所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按劳分配必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走向按需分配。最后,对该著作中分配思想的实现途径作具体阐述,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保障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两种途径为分配思想的实现创造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第四章重点讨论《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分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思想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为它们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系统化成熟化的标志,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科学探索。同时这一思想对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分配体制和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参考。总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的分配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