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类概念
共同体
摘要:
针对青年马克思在其生前未公开的著作中大量提及“类”,学界普遍认为此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青年马克思对“类”的认知基于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类本质”思想,另一方面则是青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不再使用相关类概念的字眼,故认为类概念只是马克思某一阶段性的理论表达。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梳理以及对其青年时期的重要著作进行解析,发现类概念的主要内涵仍被马克思延续了下来,马克思并没有抛弃对“类”的表述,只是将“类”内在转化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并隐含在其“共同体”的思想当中。
青年马克思的类概念发展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演变和历史规律,并不是简单地摘录引用旧哲学的学术话语,通过将历史与逻辑整体呈现的方法,将类概念穿插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之中的隐线发掘出来。本文主体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了类概念的历史沿革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逻辑。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就已显现,亚里士多德就把“人”概括为“政治性动物”,从哲学源头解释了“类”的含义;中世纪宗教中的团契关系是对“类”属性的感性认知,这种团契关系内部中隐含的团契意识虽然架构于宗教神学,但其现实表现却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程度上团契关系形成了群体性的组织形式;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将对人的本质思考从感性神学拉回到了理性思辨,康德的“伦理共同体”勾勒了原始的“类共同体”结构,将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与现实社会联结了起来,拓宽了类概念的思想深度;青年马克思受新人文主义运动精神的影响,产生了极其浪漫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爱和自由的渴望,形成了青年马克思原始的思想基点。
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从《博士论文》到《巴黎手稿》时期青年马克思对类概念的主要思考。受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影响,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原子运动表征为自由意志的体现,并上升到对人的“自由”的理解,这为其接受类概念铺设了坚实的哲学道路;《巴黎手稿》是青年马克思阐释类概念的重要文献,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了“类”的个体性表达,追求道德、善良、美好的本性是“人”的本源性特质,但这种特质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异化,人与人之间“类关系”被经济利益所取代;《穆勒评注》纳入了赫斯的社会交往理论,这对青年马克思揭示类概念的唯物史观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节则介绍了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青年马克思对类概念的唯物主义改造和升华。1845年之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阶段,完成了对“自我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其类概念也彻底从抽象的哲学思辨上升到了具有实践性意义的现实世界。“真正的共同体”一方面表达了青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将人的“类本质”全面异化的抨击,另一方面又描绘了人的“类”属性回归图景和人与人“类关系”的现实存在的原始组织形式;“自由人联合体”的阐述标志着青年马克思对类概念的理解趋于成熟,即类概念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人”的普遍解放(即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青年马克思对类概念的认识一直延续了思想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合,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将类概念与当代社会发展融合到一起开创性地提出了“类哲学”的全新思想体系,这就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类”的学说仍然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