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者
生产资料
结合方式
所有制
摘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键议题。此种结合方式揭示了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与生产资料,即劳动的生产中介和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结合方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这种结合方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在不同阶段的结构性特征。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演变以及人类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在原始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基于自然的直接联系;在奴隶社会,这种结合方式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强制和阶级剥削;封建社会中,尽管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仍被地主所控制,劳动者依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虽然改变了传统的结合方式,重构了生产方式,但由于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占有,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出卖劳动力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尽管这种结合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并未改变,导致社会中出现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
马克思预见到,在未来的社会中,随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剥削阶级统治的消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将摆脱“异化”状态,实现直接结合,使劳动者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深入探讨了这种直接结合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为我们认识未来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更好结合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巩固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优化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推动公有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其在引导社会共同富裕中的示范作用。同时,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积极探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劳动者用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发展,创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高效结合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有更高的幸福感。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直接结合,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新型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