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践
摘要:
在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思考是任何人类社会研究都绕不开的“阿基米德支点”。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价值主体,保持自我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归宿。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思想的逻辑演变过程就是全面展示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因为人的本质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创造的过程,它不是通过强调先天性的本质来展现自身,而是通过实践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进行自我确证。人的本质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自我否定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消解使人产生异化的片面的社会关系,使作为人的属性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多种可能。马克思颠覆了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下关于人的本质抽象性、思辨性、先验性的理解视角,而是以实践作为理论的逻辑基点,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确立了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归宿,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和现实原因,现实的人的实践劳动是人类命运功能体构建构的唯一手段和依靠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思想界、理论界的直接对话。本文除绪论外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梳理了马克思“类”概念的具体内容: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抽象的精神运动,而是人在现实社会进行的实践活动,由此构成了人的类生活。在这种类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构建起了相互交织的类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只有深入理解“类”概念,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类的共同体,而人类由具体的每个人组成,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必要及何以可能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烛照出在“一定联系或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个人,而是参与政治社会、生产生活的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人的社会性得以呈现,也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表明,人不是蛰居于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物,而是处于历史中具体行动着的个人。因此,人的本质也只能由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来塑造。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每个人都生活在共同体之中,也正是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进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形成丰富的本质。进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使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虚假共同体的批判,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成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真正共同体。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展开,深入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中揭示了人的异化现状及其成因。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其现代化的奠基石,但它同时滋生出一系列背离人的本质、限制人的发展的现实困境,具体折射到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维度上,直接反映出“虚幻的共同体”得以产生并持恒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理论基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要义及其揭示的科学规律来审视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缺陷,有助于清楚把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遗留的历史症结及其对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第四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实践本性和终极指向。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释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其意义在于消解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走出内在性的思辨理论以及开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从根本上突破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前人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的局限性除了历史条件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这就导致对人的本质理解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马克思积极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同时解蔽了资本逻辑的剥削本性,进而使人的本质在实践逻辑的辩证本性中不断发展,实现了从狭隘的人到历史的人、从直观的人到实践的人、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转变。人的本质的实现就是在自我否定与社会的自我否定中展开的,自我否定呈现的就是在具有无限多种可能性的社会关系中实现自身,在可能性永远敞开的社会中创造自我。
第五部分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目标,是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思想脉络的一条主线,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向,最终实现了对人本主义的清算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