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资本
劳动解放
当代价值
摘要:
劳动问题由来已久,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层出不穷,之所以将“劳动”作为本文的选题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大量劳动思想的论述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劳动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深入挖掘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论来源,为最新实践成果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方法,探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所蕴含的劳动思想的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鲜明的特征,探讨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实实践与发展创新,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中劳动理论的运用与现实贡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生命力及重要性。
第一章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其理论来源来说,由于马克思所处的西欧社会发生着从近代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从而使得他本人的研究不拘泥于德国哲学,而是向着英国和法国理论在渗透。因此,在他的理论视野中,就包含着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与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二者都是从不同的维度审视着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就其形成来说,在萌芽阶段,马克思在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把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内涵赋予了经济学的特征,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概念,并且论证了异化劳动的四个体征。在发展阶段,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在这一全新的解释历史的理论平台上,马克思对劳动概念进一步作具体化的分析,因而“劳动”就表现为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的四个方面,即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精神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在成熟阶段,即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规律中,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为理解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劳动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完备的劳动思想体系。就劳动观的内涵而言,马克思规定“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就劳动观的内容而言,劳动规定人的本质、劳动是引起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在劳动中,人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属人的社会。就劳动观在资本逻辑下的相关问题而言,劳动成为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运动的主要动力。
第三章论述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鲜明特征和理论落脚点。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人自身的解放。一方面,劳动作为中介性的活动,使得人在自然中超越了自身的物种属性而被规定为自为存在的社会性的人;另一方面,劳动使得人自身的潜能实现出来,创造了属于人生活的人类社会,从而构成了人之生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马克思从后一个方面着重探讨人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提出超越这种社会本质,即超越资本逻辑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使得原本人的劳动对自身构成的锁链——资本逻辑支配的雇佣劳动得以扬弃,从而把人恢复到追求自由劳动层面的活动上来,从而体现出的鲜明特征有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和批判性。
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劳动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与发展。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劳动观的阐述,可以使我们明晰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现实发展方向。在生态、科技、市场经济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前乃至未来的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