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幸福
继承
超越
摘要: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幸福之道,关于幸福的探究从未停息,“幸福”一词被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文人墨客探讨并赋予不同的涵义,形形色色的幸福观念层出不穷,甚至产生了数以百计的观点,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幸福思想,充分展现了人类对于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在这种思想碰撞和多元共存的背景下,关于幸福的探寻与争辩仍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得以持续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思想启迪和行动实践。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在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超越而成,同样,关于西方哲学史中的幸福问题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中世纪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入手进行梳理。本文选取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位贡献巨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两位伟大思想家,通过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以及晚年完成的伦理学著作《幸福论》中的幸福思想和马克思诸多著作中的幸福思想进行深入探索及对比研究来论述马克思幸福思想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费尔巴哈围绕生命、生活、道德、德行、义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等观点。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其幸福思想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深化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辩证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辩证统一、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思想。将两者的幸福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两者有共通的部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中的合理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继承。在幸福思想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方面,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思想并创立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在批判宗教神学虚幻幸福方面,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否认的超自然世界的幸福,更进一步批判宗教且主张废除宗教;在追求幸福的基础条件物质财富方面,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认为的物质财富对幸福的重要作用同样也重视精神生活的幸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也对费尔巴哈幸福思想中存在的缺陷部分进行了超越。关于阶级属性,费尔巴哈表面上推崇人人平等地追求幸福,仍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地追求幸福而与资产阶级抗争;关于主体对象,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的固有抽象”,而马克思认为追求幸福是处于“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关于实现途径,费尔巴哈希望通过建立“爱的宗教”实现普遍的幸福,而马克思认为“爱的宗教”仍未真正摆脱宗教思维,劳动实践才是创造现实的人间幸福的重要途径;关于最终旨趣,费尔巴哈幸福思想以“利己主义”为核心,更关注每个人自身幸福的实现,而马克思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幸福。深入研究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准确把握两者幸福思想的内容及转变,尝试挖掘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助于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念,倡导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构筑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起到了重视青年劳动教育、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