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化理论
当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从过去走向现代,从蒙昧走向开化,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而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正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为背景,联系理论与实践,准确地掌握现代化的内部规律和发展趋向,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现代化。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出发,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对其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并尝试去探寻新时代新征程下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全文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在厘清马克思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是在西欧双元革命的影响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方面全面变革之中形成起来的。二是通过分析马克思在其不同文本著作中其现代化思想的转变轨迹,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与完善,揭示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为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理论创新。
第二部分,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深刻分析了现代化的实质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二是通过总结归纳世界各地区、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中的特殊性以及落后国家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从而对现代化多种模式的探索进行分析。三是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历史归宿,指明了在未来应该怎样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双重价值,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辩证立场,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历史局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孕育了现代文明、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乡关系的变革、发展了民主政治;但同时它也导致了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颠倒。
第四部分,尝试探寻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当代价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对其现代化理论的借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合理和有益之处。在理论价值方面,论述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追求的现实可能;阐明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意义方面,一是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二是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性,三是论述了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永续发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