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幸福
劳动幸福
摘要:
马克思理论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劳动幸福是这一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幸福作为马克思所倡导的理想型幸福状态,其核心在于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来创造并体验幸福。马克思虽未明确的提出劳动幸福的概念,但其思想内核贯穿于马克思理论发展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揭示出真正的幸福寄存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之中,将劳动与幸福紧密融合,为劳动幸福的实现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尖锐,劳动者饱受政治和经济双重压迫,陷入“劳而不幸”的困境之中。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马克思始终致力于为实现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深刻影响。它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中关于劳动与幸福理论的精华,并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劳动是人类生命的起点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劳动幸福既非基于纯粹理性而脱离生存条件,亦非单纯满足肉体欲望,而是通过个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摆脱劳动异化,实现个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幸福,并延伸至全人类的集体幸福。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涵盖了丰富的内涵,其中,劳动正义是实现劳动幸福的价值支撑,捍卫了劳动者实现其劳动幸福的正当性;劳动自由是其核心要素,“劳动幸福”所指向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它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承载着人的福祉;劳动解放是劳动幸福的根本保障,它强调从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摆脱异化的枷锁和束缚,只有在劳动解放的基础上,劳动幸福才能得以实现。而劳动幸福则是劳动正义、劳动自由、劳动解放的价值旨归与最高理想,相互辅佐,缺一不可,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劳动幸福思想的丰富内涵。
然而,劳动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从理论上证明了实现劳动幸福的正当性与科学性,对于指引实现劳动幸福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首先,他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深入批判,捍卫了幸福思想正确性的坚定立场;另外,他强调实现劳动与幸福的自觉统一必须摒弃资本逻辑,消弭资本逻辑的枷锁;同时,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劳动幸福构想,坚定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归宿,旨在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类的劳动幸福。
劳动与幸福始终是历史进程中永恒的主题。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强调了劳动与幸福的紧密联系,为当代社会解决劳动幸福困境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此为指导,引导劳动者树立科学的劳动幸福观,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幸福的社会氛围。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劳动幸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