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当代价值
摘要:
正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对正义进行过深入的探讨,马克思本人亦是如此。尽管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难以找到有关正义的直接论述,但这并不能否认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正义思想内容。事实上,马克思正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之中,它以生产逻辑作为阐释正义的关键,在对以往正义思想进行辩证性批判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超越,并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揭示中而得以完善。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形成轨迹出发,加强对马克思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马克思在对待正义问题上的根本看法,澄清马克思“正义”理念本身,更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运用好这一思想资源,回应当代社会对正义的呼唤,为我国推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丰富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正义思想并非是简单地基于某一种正义理论的延伸,而是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语境。从古典正义理论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再到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理性正义思想),乃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正义构想都为马克思正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暴富者与多数贫困劳动者之间日益加剧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了马克思思考正义问题的特定现实语境。正是在这样的理论积淀与对社会现实深刻洞察的共同作用之下,马克思正义思想才最终得以形成并逐步发展。
马克思对正义的思索最早始于学生时代,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的关注切入了对正义问题的思考,所憧憬的更多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正义观念;在《莱茵报》工作时期,残酷赤裸的社会现实改变了马克思的正义之思。这个转变就是与黑格尔哲学的“决裂”,以及将正义问题的研究视野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以社会现实为思索正义的出发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国家观念的颠倒,并在《论犹太人问题》及《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区分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真实意涵;随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正义的阐释开始更多地诉诸政治经济学的话语表达方式,把正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实的经济关系之中,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正义思想的建构之路,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找到了实现正义的可行路径,确立了实现正义的历史主体,构建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趣的正义思想,随后在《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正义思想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与阐发。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内涵丰富,通过系统梳理其理论渊源和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对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核心看法进行更为深入地理解。概而言之,马克思认为正义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它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他坚持认为,对正义的理解必须将物质生产放在首位,因为它才是任何正义观念得以呈现的现实基础。而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终极追求,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崇高价值目标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展始终。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深刻体现了其从生产逻辑的阐释到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延伸,从正义的实现主体由观念主体到现实主体的超越,以及从永恒正义到历史正义的变革的逻辑演变过程。
回望当下,马克思正义思想并未过时,相对于当今社会理论丰富与实践发展,特别是对新时代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无疑仍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