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自由
异化劳动
劳动解放
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
自由作为人获得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是马克思学说的最终旨归。马克思不是抽象地谈论自由问题,他把劳动视为人所特有的基本的生命活动,借助劳动范畴来解释人的自由。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把劳动与自由联系起来,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性质,深刻阐释了劳动自由的真正涵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劳动沦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谋生手段,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当劳动仅作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手段时,人还并未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指人在充分利用物质生产资料,并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个体的劳动开始向自主活动转化,按照自由个性从事以自身的能力发展为目的的自主活动,最终达到物质生产与自我实现相统一。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为研究主题,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演进历程,从劳动自由的实现条件、实现过程以及价值旨趣三个层面阐释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而探析其当代价值。
论文开篇分析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劳动自由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是一个进步与灾难并重的时代,一方面催生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同时阶级对立引发了工人的联合运动。马克思基于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并与自由发生关联,创立了劳动自由思想。
论文以时间为主线探寻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演进历程,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发展脉络大致划分为萌芽、形成、成熟以及深化四个阶段。以中学时期马克思提出的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理念为起点,直至《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正式转向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阐释实现劳动自由的必然性和路径,使这一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
劳动自由实现的实质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以物质生产来促进自身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物对人奴役的历史必然性,把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由劳动时间,使劳动与休闲相协调,从而人类重新支配自己创造经济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有助于理解科学共产主义的逻辑主线,是新时期审视劳动异化现象的思想武器,是构建人创造历史的前提条件。结合世情、国情,多角度解读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体面劳动、和谐劳动的理解,指明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现实路径以及表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