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圣西门
社会历史观
实业阶级
马克思
超越
摘要: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共产党宣言》中,他被列为伟大的乌托邦主义者之一;《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他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目前学界对于圣西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方面,但研究中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过于粗线条、简单化,多数研究都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二是都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展望;三是都存在局限性。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更为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以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为主题,旨在梳理其理论内涵与框架,探究其面临现实困境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式,同时通过其理论进步性和理论局限性的分析,进一步挖掘圣西门思想中的“闪光点”以及马克思何以超越圣西门社会历史观,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19世纪之交是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引擎和政治引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崛起的同时,社会也处于一种无序和混乱的状态。面对现实困境,任何社会理论和改革方案都无法回避。在圣西门之前,欧洲社会上已经存在着诸多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形态,其中启蒙理性主义思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对圣西门的影响最大、最深远。此外,近代自然科学的显著进步,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为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圣西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语境中形成了他的社会历史观。
就理论内容而言,这一社会历史观内含历史认识和价值取向两个层面。其中,规律论、主体论、动力论和阶段论构成了圣西门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性认识。具体来看,通过考察西欧文明史,圣西门确立了历史进步的观念,并在对其内在原因的探寻中,进一步将这种规律性、进步性上升到了必然性。其中,具有实业性质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也即实业社会的建立便是这样一种历史必然性的结果。于是,立足经济视角和阶级分析方法,圣西门认为实业家和学者应当成为社会的主体,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去引导和组织实业社会中的实业生产。在理论著述的前后期,圣西门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变化,前期思想史和文明史史是其着眼的主要方面,后期政治经济学则成为他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变化,“知识的历史观”和“经济的历史观”共存于圣西门社会历史观的动力论中,也构成了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依据。除了一般性的历史认识,圣西门社会历史观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取向。具体来看,这些价值取向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科学、工业发展的推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实业阶级的同情之中。最终,在圣西门所建构的理想性的实业社会中,这些价值诉求得到了实现。
立足思想史,圣西门社会历史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得以展露。就历史进步性而言,圣西门社会历史观提供了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借鉴、强化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原则、凸显了经济因素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但社会历史观作为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核,其理论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从“现实的人”到“社会本身”再到“人类的历史”,圣西门关于历史的一般性认识仍然是从单向度的规定、实体性的理解、直观性的描述中去剖析的,而这一历史认识的非科学性也就必然导致了关于价值批判层面的浅层次的认知。
当然,立足思想史的剖析绝不能止步于圣西门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本身,而是要继续向后探索。由此,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吸收了圣西门社会历史的实证研究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预言。而马克思唯物史观更是通过科学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发展主体、系统分析社会发展动力、全面阐释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科学确立人的解放价值实现了对圣西门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借助圣西门社会历史观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对比,有助于我们体会“空想”和“科学”之所在,进而更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超越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