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需要理论
使用价值
按需分配
摘要:
“需要”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需要、满足方式和新需要的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意味着人之为人所必然具有的存在方式,从而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其次,落实到政治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需要在现实中呈现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而其生产和满足方式则关联到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机制的透彻剖析。最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需要的解放,规定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方向。
在这三者中,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需要发挥着贯通前后的桥梁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的分析,马克思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为载体,剖析了需要对象本身与人之间的历史关系。一方面,他以使用价值从获得到剩余、从实在到观念、从肯定到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揭示了需要服从于资本增殖的历史由来,以及使用价值在这一历程中反叛价值形式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他指出,只有与传统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才能既克服需要的匮乏,又超出阶级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对需要的设定,实现需要的解放。
马克思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构建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这两种不同历史阶段下需要解放的理论模型,科学地论证了人的需要会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实现从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外在需要尺度向以按需分配为基础的内在需要尺度的转变。在按劳分配阶段,个体的需要不再受到他人的侵占,基本克服了需要的匮乏状况,但仍受制于自然必然性。在按需分配阶段,个体的需要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指向了自由王国,不仅扬弃了劳动时间衡量的标准,而且为个体实现内在价值,展现个性禀赋及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理论模型不等于具体实际,理论与制度落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原则,在转化为具体的分配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际情况。最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正是经由这一方法,才能科学地分析出需要解放的原则、条件及其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