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精神交往
马克思
传播理论
传播思想
摘要: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是揭示马克思恩格斯传播思想的核心概念。本文从精神交往的文本考释出发,在马克思遗留的文本中探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思想。本文发现,精神交往并非是一种线性、扁平化的传播过程,而是一种内含层级运动的传播观。这意味着,精神交往理论的内涵、逻辑和传播价值需要被再次阐明。文章重点围绕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历史生成与逻辑演进、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特性、精神交往中发生的层级运动、精神交往理论对传统传播学的补充与超越,以及精神贫困问题的反思五部分展开,旨在对精神交往理论进行再次思辨,并发掘精神交往理论的传播价值。
第一部分,以“Geistige(精神)”与“Verkehr(交往)”为源点词汇,在马克思的遗留文本中考释精神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此理论的发掘普遍是从Der Verkehr(交往)处出发,重点关注精神交往的交往属性。但是,精神交往(Der geistige Verkehr)由Geistige与Verkehr两部分共同组成,马克思运用Geistige如同运用Verkehr一样,有其深意。因此,本文以“Geistige(精神)”为主要研究路径,回到原点再次分析精神交往的定义与属性,阐释精神交往理论的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
第二部分,重点考察精神交往的“主体性”向度,并再次探索精神交往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以及辩证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精神交往。在马克思那里,精神交往理论发生了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变,精神交往所具有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在转变中被马克思拈出与改造,精神交往概念也得到了新的延伸。一个重要的结论是,精神交往所具备的唯物主义属性需要回到“对象性活动”中揭明,精神交往的核心、根基与外在也需要在历史依据中厘清。
第三部分,本文发现马克思在遗留文本中对精神交往的阐释出现了层级性的划分,即将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精神交往、精神斗争与精神革命三大层级。直接地说,精神交往理论中所发生的层级运动是马克思对人类传播过程与传播影响的科学概括。精神交往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自发涌向下一层级,人类也将在精神交往中完成信息的协调与补充,同时也在精神斗争与革命中改变旧有观念,并以革命后的精神来展开新的交往。
第四部分,主要对马克思在精神交往理论中所提出的传播思想进行分析总结,说明精神交往理论的传播学价值依归。一是马克思的传播观是人本主义的传播观,强调传播活动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人”。二是马克思用系统思维审视传播活动,将报刊等精神交往形态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传播系统是多维共建的。三是马克思将精神看做是传播的实质与内里,即马克思抓住了人的精神活动来讲明传播活动的先后逻辑。四是从传播模式上看,马克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在宏观上整体看待人类的传播现象,并在存在论基础上给出对传播的根本看法。
第五部分,主要依据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对当代数字交往实践进行反思,讨论数字交往中的精神贫困问题,旨在说明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对当代数字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时代下“人机”交往所展现出的精神交往、精神斗争又发展出新的态势,对精神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展现出新样态、新要求,用马克思的传播智慧去理解和剖析这一传播议题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