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解放理论
异化劳动
摘要: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学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武器,其中劳动解放又是人类解放的根基和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纲领中追求的最终目标,具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马克思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劳动解放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历史发展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18、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全面展开,由此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无产阶级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深受同时期大家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人的解放”的理念启发了马克思对人“异化”状态的关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启迪了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去解读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规律、空想社会主义的自由劳动观念激发了马克思为广大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宏伟理想。这些思想为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理论包涵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自身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创造。在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关注人的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强调人应当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了实现劳动解放的目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当仁不让的革命主体。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受压迫、最富有革命性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他们深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因此,无产阶级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和革命动力。如何依靠无产阶级实现劳动解放这一任务,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它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奴隶。只有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才能使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在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念。这个联合体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生产决策,共同享受生产成果。在这个联合体中,劳动者不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生产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生产,实现劳动的真正解放。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是让人回归到按照自我意识生活的现实状态中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解放,其中政治解放构成了无产阶级领导和推进劳动解放的历史前奏;经济解放的核心在于消除社会层面的异化,旨在消除以劳动异化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非人化,揭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构筑普遍交往的生产关系,将生产力的掌控权归还给无产阶级。究其最终的目的而言在于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人类解放思想则是劳动解放思想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的解放精神,在当代仍旧迸发着思想的张力,西方意识形态依旧与其的交锋也未停止,这种交锋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表现在实践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误解和曲解来削弱其影响力。他们把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简单化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忽视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中国人将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更加深化和具体化了,在争取人类劳动解放与人类最终的解放提出了符合时代大势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