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概念总体性
生成与变化
摘要: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核心概念,实践的总体性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区别于哲学史上其他实践概念的根本标志。但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总体性规定在学术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与阐释,究其根源在于未能对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生成与变化进行具体深入的考察与探究。因此,依据马克思思想探索的进程,对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生成与变化作出梳理与规整,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思维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按照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历史是人的实践及其展开过程,实践不仅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而且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创造自身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生命活动。实践的总体性规定表明:实践不仅创造人自身,而且不断创造和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创造确证和展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以及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在人的实践中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也是在其创造的一定社会形式中展开的物质变换活动;实践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创造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既创造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结构,也创造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同时又受自身所创造的物质生产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以及精神文化结构的制约;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趋于一致、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趋于一致,只能被理解为具有内在否定性的、革命性的总体性实践。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总体性规定是在马克思的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具体经历了萌生、初创、确立与阐发三个阶段。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交往时期对哲学实践的总体性、理性国家观总体性的深化理解,特别是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总体性的把握、对人的解放、无产阶级革命的总体性的阐发,构成了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萌生阶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主要对哲学实践的总体性作了阐发。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用自我意识说明人的本质,通过原子偏斜运动论证自我意识于定在中的自由,并寻求哲学与世界的统一,表现出自我意识的总体性和哲学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影响,试图恢复国家和法的理性本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倒转,体现出理性国家的总体性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总体性。《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提出人的解放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将德国问题提升到人的原则高度,并通过提出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接近现实的实践问题,阐发了人的解放的总体性、无产阶级革命的总体性、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总体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从历史的生成过程、经济政治的关系运动及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对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作出阐释,构成了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初创阶段。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分析对实践概念的总体性作了初步规定,表现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总体性、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总体性、异化劳动与扬弃异化劳动的同一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不再用“类”表达人的本质,开始深入社会历史深层把握实践,初步揭示了物质生产的总体性,用物质生产说明历史的起源、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附关系、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写作《手稿》时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但他是在抽象层面把握人的本质及其活动,对实践概念总体性的理解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性。《神圣家族》揭示了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将物质生产作为人的根本活动和创造历史的基础,意味着马克思在实践概念总体性上的现实转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以及《资本论》的创作,构成了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确立与阐发阶段。在《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确立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将实践作为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基础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标志着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的正式确立。在《形态》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总体性规定作了具体阐发:《形态》将实践的总体性具体规定为物质生产的总体性,阐明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结构及其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统一关系,以及市民社会作为国家活动的总体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实践的总体性规定具体把握为资本生产的总体性,在对作为自然必然性劳动的总体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性、生产劳动过程的双重性及其统一的阐发中,将资本生产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轴心,并基于资本生产的运动趋势证明人的解放是一种总体性历史实践。
从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规定的生成与变化角度去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总体性规定,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其次,有助于更好理解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