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场所精神
美术馆
室内空间设计
策略
摘要: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理性至上的观念以及技术的高速发展,令冷漠的现代主义建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美术馆作为艺术展示与储藏、教育与交流的文化空间,是人们认识自身与联系世界的场所。就空间生产的实质来说,在全民获取平等美育资源与展示精神文化的基础上,美术馆空间的建设是有益的。但是单一的视觉形式或基于文脉的拼贴,以及体验感的缺乏令场所精神无处寻觅。在当代,美术馆的价值在展示艺术、传播交流的基础上,更在于人性化与多样化的空间体验,重场所而不是重符号。因此,探求美术馆空间与人的交流价值,回归真实的体验成为了当代美术馆空间发展的必然要求。场所精神关注场所的多样性以及人在空间中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对历史文脉、自然条件做出回应的同时进一步关注空间中具体的人。因此,本文以场所精神为理论研究视角,针对当代美术馆在设计中欠缺场所精神这一现状,对当代美术馆室内空间展开研究,最后总结出适宜的设计策略。第一章,重点阐释相关概念及理论。一方面对场所精神进行溯源,对其哲学源头现象学进行梳理,对场所精神重点进行解读。在梳理与解读过程中,明确场所精神对于设计的指导意义。第二章,阐释了美术馆的来源、对当代美术馆进行概念的界定以及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变进行分析。第三章,以人在空间中的运动、知觉和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形成美术馆室内空间场所精神——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特性条件,为场所精神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第四章,结合优秀美术馆设计案例,从空间运动、空间质料、人的行为出发,提出美术馆室内空间场所营造、空间静态氛围营造、空间体验等具有场所精神的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对场所精神与美术馆的对话进行了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探讨了场所精神在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诺伯·舒茨的场所精神并非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真理且存在不足,但是它指导设计者进行反思,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并且孜孜不倦地寻求正确的设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