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记忆
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特色
群体认同
城市
摘要:
近年来,关于“记忆”的研究在各个学科中的日益广泛且深入起来,“记忆”、“社近年来,各学科关于“记忆”的研究越发深入,“记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城市记忆”等理论层出叠现。可是,目前国内对记忆的相关研究更多依托国外现有理论,国内学者对于记忆等相关理论分析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较为薄弱。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对记忆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大批外来人口进驻城市务工,加剧了城市社会特色的缺失,使其本来的记忆特征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基于此,本文以社会记忆的视角作为切入,首先,从理论分析角度出发,构建社会记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框架,再将两者的特性点进行关联,提出社会记忆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框架。结合成都东郊记忆、佛山岭南天地案例,分析公共空间设计中社会记忆的实现途径。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以武威市凉州区天马湖片区作为依托对象,重点分析片区内相关物相与非物相记忆特征以及其所承载的记忆要素,并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分析与建议。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应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可知,城市空间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快速城市化之后造成的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等负面影响,无法对原有的记忆、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并使得社会记忆缺失,地域、城市、空间认同感较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本身也是一种增强记忆的手段,在记忆呈现过程当中应当注意不可脱离受众单向操作历史风貌,以免导致脱节。城市公共空间是具象社会记忆的核心方式之一,通过多层次记忆体现进而引发深层次记忆共鸣,唤醒城市的社会记忆。(2)通过比对研究可以发现,记忆的呈现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及其功能有较多互补点,属伴生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是记忆具象化的体现,而记忆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个体记忆通过时间、空间转化进而成为集体记忆,再通过沉淀成为社会记忆,但此过程需要媒介进行唤醒,而城市公共空间正是唤醒记忆的最佳途径之一。(3)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和社会记忆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环境线索可以更直观的唤醒群体的社会记忆,而群体的社会记忆则会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立的落实经过。环境干预记忆时必须得借助符号和图像。除此以外,通过保留城市公共空间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社会记忆的丰富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内容需结合社会记忆进行确定。(4)社会记忆是一种以人的感受与评价为前提的综合体,其功能实现应当坚持原真性的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秉持情感性与延续性原则维护空间内的情感记忆脉络,同时也应当尊重城市的记忆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上,要坚持社会记忆系统的层级建立,构建有社会记忆要素的记忆机制,通过多元化方式提升社会记忆的分享传递。(5)通过对武威市天马湖片区案例作出实地调研、地方志查阅等工作可知。在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总体设计方面,建立健全记忆系统,通过区域、轴线和节点对空间内的关键记忆信息进行集中呈现,把设计意图传递出去。通过情景化要素更好的展现记忆内容。在分区设计方面,应当对社会记忆资源内容特征进行整合。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追求社会记忆的统一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