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心理
共享空间
高校群体
室内设计
摘要:
随着在校大学生在专业和生活中交流需求的提高,高校原有建筑空间功能很多已经不能满足群体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许多传统学习空间也在面临利用率不足、空间体验差等问题。高校活动人群作为一个核心的学习群体,对高校的空间设计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更好适应校园发展,高校积极引入共享化的空间建设来满足群体活动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因此基于环境心理分析下的共享空间设计显得尤为必要。当前环境影响行为的空间关系愈发明晰,高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断渗透到空间设计之中。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共享空间的构建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存在于人与环境之间未被重视的设计现状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空间人性化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室内空间的内在活力。因此,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来指导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有利于高校群体在空间体验中获得舒适的心理感受,最终促进体验者提升在共享空间中参与度。首先,本文对当前的共享空间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明确高校共享空间建设对于学生师生群体协作的重要性。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整理了有关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并且针对相关内容、形式和需求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以此来细化笔者对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的具体分类。与此同时针对群体特性,分析高校师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其次,分析国内外优秀的高校共享空间设计案例,从中提炼并归纳出项目独特的设计手法和丰富的设计要素。然后,基于前文相关理论研究、概念解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代表开展调研活动,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应该如何切实关联到高校群体的行为和心理。此外,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归纳并总结出基于环境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室内共享空间设计策略框架,即1.整体性与多样性、2.动态性与边界性、3.文化性与归属感。关于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的具体设计展开四个维度的阐述,即空间功能、空间组织、空间形态、空间意境。最后,以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校区文科楼的室内中庭空间改造作为本次设计实践的项目,阐明如何将前文基于环境心理学分析的高校室内共享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有效运用。本文的创新点首先是顺应当前室内空间设计追求人性化的趋势,通过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来增强高校群体在校园室内共享空间的体验中所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促进创新型教育发展态势下有关师生协作,学生间跨专业交流等校园群体交往的行为互动。其次,相较于高校普遍以图书馆为建筑载体来开展室内共享空间的设计现状来说,为了更贴合当前师生群体在日常交往的需求,笔者切换研究视角,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教学楼进行室内共享空间建设。本文选取高校综合教学楼为实践项目,借助教学楼内部的中庭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为楼内活动的师生群体提供方便,舒适的室内共享环境。最后,从校园建筑的规划意义来说,研究高校群体行为、心理的影响要素,通过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分析场地功能,空间层次、组织流线等具体的室内设计内容,有益于高校室内共享空间的人性化建设。最终提高大学生群体在室内共享空间中的学习、协作效率,有利于高校在校园多节点营造友好型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