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邻里
公共空间设计
安置区
人群行为活动
环境行为学
摘要:
随着近十几年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乡村集约化建设,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安置区,安置区空间环境与原来的乡村村落空间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安置区公共空间与实际居住居民的需求不匹配、邻里关系疏离等现象,因此,需要对农村安置区的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索和构建。
论文主要以在农村安置公共空间为研究目标,首先,整理整理研究了安置区公共空间的有关理论,归纳了国外有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对农村安置区群众对公共空间的要求和农村公共空间的服务状况开展研究,总结出安置区域各类对公共空间需求特点及公共空间服务特征。随后通过对空间形式和社区内公共空间等群体活动现象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安置住区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归纳出安置区内居民生活、生产、交流、文化需求的基本要求;其次,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基于群体活动类型、公共空间的需求类型以及以及人与空间互动性的建构策略;最后,将提出的三个策略运用到南新村安置区的设计实践当中,对策略进行了设计验证。
本文将以南新村安置住区的景观设计方案为研究重点,以改善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以及满足新邻里关系下安置区的社交生活需求为目标,深入探讨安置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际使用效果,并给公共空间有助于邻里交往的活力。
建构安置住区公共空间,利用有限的广场空间、宅前空间、节点空间等,以及公共街道空间,,丰富居民社交方式的多样性,并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文化需求,使居民既有以往村落空间的归属感,又有现代居住区空间的多功能服务属性。此外,在安置区居民分化需求方面,通过合理引入文化设施,进而强化比原有村落公共空间更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增强居民之间的新邻里关系,提升农村安置区公共空间的和谐邻里关系。
在设计实践部分依据安置区的新邻里关系特征,探讨了南新村安置住区景观设计方案,以期在新环境中构建既有原有村落的亲和力,又有现代空间的多功能服务潜力的和谐公共景观空间,增强安置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并为安置区带来更加美好的公共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