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琴
钢琴改编曲
继承
创新
审美精神
摘要:
中国语境下的钢琴改编曲是20世纪初社会热切追求现代审美意识的产物,也是中西音乐由交流到交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经典古琴名曲《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改编的钢琴曲,其音乐本体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古琴音乐深受儒释道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审美精神,而钢琴又是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研究两者融合后产生的新的审美特质也颇具理论价值。本文主要从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出发,对这一审美特质进行深入挖掘。首先,是三首古琴曲在流变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乐谱版本中标题、泛音段落以及总段落数的变化;其次,是钢琴改编曲在20世纪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表现在作品中民族化的和声语言与复调织体日臻成熟的运用;最后,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是古琴与钢琴融合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方面表现在钢琴改编曲中对古琴曲单线条旋律的移植、古朴音色的模拟、丰富演奏技法的变形以及音乐结构的遵循,创新方面则是民族化的和声语言和复调织体的运用。具体而言,其艺术特征在于,一是旋律与音色重塑的特点:增加五声化的低音旋律;通过在钢琴上的不同音区来模拟空灵的泛音、浑厚的散音、细腻的按音音色;二是演奏技法的变形:滑奏之于“滚”、“拂”技法,装饰音之于“吟”、“猱”技法,音程叠加、增加旋律音及装饰倚音之于“撮”、“注”技法;三是音乐语言的美化特征:1.五声纵合性和声,四、五度叠置和弦,平行四、五度的和声进行;2.复调织体:注重线性思维的支声式复调,注重形象思维的对比式复调,集线性与形象思维于一体的模仿式复调。音乐语言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最终上升至审美精神的传承与现代诠释,即“中和”之美在立体空间的演绎、“气韵”之美在理性二度创作中的演绎、“虚实”相生之美在听觉层面的传达、“意境”之美在具体“意象”中的传达、“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观在审美体验中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