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机交互
嵌入式系统
深度学习
可穿戴设备
表面肌肉电信号
摘要:
肌肉电信号作为一种与人体运动密切相关的生理信号,可以被应用到人机交互技术当中。肌电交互通过将肌电信号作为输入,实现人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的直接沟通。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手势或动作来控制外部机器运行。在元宇宙、医疗健康与工业等领域,肌电交互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然而,目前的肌电交互系统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阻碍着肌电交互的落地与推广。因此,本文将对肌电交互技术进行研究,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深度学习技术与嵌入式技术实现一套功能集成化的表面肌电交互系统。主要工作如下:深度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算法模型,能够用于解码肌电信号中的交互信息。然而,常见的深度神经网络复杂度较高,将深度学习算法集成到微控制器上存在一定难度。尽管神经网络在各类通用计算平台与信息系统中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关于微型嵌入式平台的应用还相当不成熟。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面向微型嵌入式系统的神经网络模型部署框架——emb AI(embedd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mb AI包含网络模型的优化部署工具与运行在微控制器上的神经网络推理引擎。emb AI能帮助微型嵌入式系统快速的实现“端到端”的智能化应用。与目前主流的X-CUBE-AI和TFlite-micro框架相比较,emb AI框架适用平台更广,移植难度更低。就本文讨论的肌电交互应用而言,尽管在推理时间上emb AI与其他框架存在17.52%~45.65%的差距,但存储占用却能相对减少68.27%~78.63%。也就是说,emb AI能够运行在更多资源受限的硬件平台上。本文将肌电交互系统的工作都集成到了微控制器上运行,这无疑会增加嵌入式系统的复杂度,而传统的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框架在面对越复杂的任务时将会产生越多的弊端。此外,目前的肌电交互技术尚不完善,未来可能仍需要进行迭代改进。因此,设计时还需要好好考虑系统复用性与扩展性。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面向微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框架。该框架同时包含软件设计策略与硬件设计策略。软件框架源于面向对象设计原则,是一种改良的基于微服务的设计模式。通过将功能逻辑与参数细节分别抽象为微服务和代理,软件框架可以使系统具备清晰的设计逻辑并且易于维护升级。同时,硬件方面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引入了适配器的设计。适配器可以为嵌入式系统提供更加灵活的底层硬件支持,使其功能更丰富多变。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功能集成化的智能肌电交互设备。该设备可以通过蓝牙协议与现有的许多电子信息系统直接交互,并非只是单纯的肌电信号数据采集设备。与那些将“采集”和“交互”分离开的肌电交互系统相比,功能集成化的肌电交互系统有三个优势:(1)可以免去不同平台的驱动适配工作;(2)能延长穿戴设备的工作时间;(3)增强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实验表明,一旦不需要持续给交互对象传输采集的肌电数据,就能明显的减少无线通讯所产生能耗并使得穿戴设备的平均工作时间延长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