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陈恭禄
中国近代史
历史教科书
近代化
摘要:
陈恭禄(1900-1966),民国史学家、历史教育家,曾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他曾自编多部历史教科书,其中《中国近代史》凭借史料严谨、观点鲜明而成为了民国教育部指定的大学历史教科书。究其社会背景,陈恭禄生长于新旧交替的晚清民国时期,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为更好地应对新时期中产生的新问题,他将解决之法转向了近代史教育,希望通过历史学习,唤醒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进而重铸民族之魂。于是《中国近代史》应运而生,以其特有的教育性和引导性功用使受过高等历史教育的青年学生具有应付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纵观全书,《中国近代史》以章节体为例,凡十九篇章,每章单独以某一近代史事件为中心展开叙述,整体以近代以来中西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为主线脉络,重点解决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内政与外交问题,并且以“近代化”的视角对人或事进行价值判断。由于近代史变化错综复杂,陈恭禄认为“一元史观”并不能圆满解释,因而他采用“多元史观”,注重考察地理、遗传、人口、领袖及外来势力五大因素在近代史变迁中发挥的作用。此外,《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中史料内容丰富、考订详实,集中体现了陈恭禄史料学研究中“信史”与“新史”原则。而“如实直书”的史学传统,亦成为《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客观公正的史论源泉。
陈恭禄凭借其深厚的史学底蕴撰写而成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着实可称为民国同类型近代史教科书的典范之作,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为历史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回归当下,陈恭禄及《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启发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青年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史经世”。通过历史学习,还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唤醒历史教育的活力,为当代的历史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