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有机化学
多取代苯甲腈
环合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摘要:
芳环多取代苯甲腈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单元,存在于许多药品、农用化学品和天然产品中。不同的生物活性使得这类分子在有机化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苯甲腈是通过水解、水化、还原、环加成和亲核加成等各种转化来制备各种化合物的通用中间体。由于其重要性和显著的实用性,很多人便对芳环多取代苯甲腈的合成进行许多的研究,于是不需要任何金属、附加氧化剂或强碱的帮助下可以合成苯甲腈便成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方法,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方法和6-311G(d,p)基组对三种芳环多取代苯甲腈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果及结论。
1)在SMD(丁醇)-M062X/6-311G(d,p)水平上对炔酮(A)和α-氰基乙酸酯(B)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理论结果表明:a)α-氰基乙酸酯(B)在由Bu O-离子的作用下失去一个H后与炔酮进行加成得到中间体INT3阴离子。b)INT3经过由丁醇/丁氧负离子主导下的两步氢转移得到中间体INT6。c)INT6进行氢转移后发生环合,随后脱去Et OCOO-得到产物。d)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丁醇/丁氧负离子在氢转移步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决速步能垒未超过26 kcal/mol,表明反应可以在室温下顺利进行。
2)SMD(三氯甲烷)-M062X/6-311G(d,p)水平上对α,β-不饱和醛(A)和4-芳基磺酰-2-丁烯腈(B)为反应底物,四氢吡咯作为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a)四氢吡咯在A脱质子,B脱OH-的过程中,以及加成,环合之后的H转移和脱四氢吡咯的多个反应步骤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b)最终产物的比例,是初始的正、负离子加成反应的动力学势垒控制的(生成INTB的势垒为8.91 kcal/mol),但总反应的速控步却是在生成环合中间体INT6之后的,四氢吡咯辅助下的H转移反应,该速控步的势垒为17.62 kcal/mol。c)四种反应机理中能垒都未超过31 kcal/mol,符合在40℃下的实验反应条件,说明该反应可以顺利进行,理论计算得出的主产物符合此实验结果。
3)在SMD(乙腈)-M062X/6-311G(d,p)水平上对I2催化的苯基亚乙基丙二腈腈(A)和苄胺(B)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理论结果显示:a)在I2的催化下,苄胺(B)可以脱氢生成苄亚胺(A1),A1在与丙二腈反应中,可以生成苯基亚甲基丙二腈A2。在这个反应阶段,苄胺即是反应底物,又起到了H转移催化剂的作用,使得多个反应步骤的势垒得到了大大降低。脱H原子反应最低反应势垒为15.85 kcal/mol。b)苄胺(B)与苯基亚乙基丙二腈(A)反应中,一条反应途径生成了丙二腈和N-苯基-1-(对甲苯基)乙-1-亚胺(INT10),另一条途径会是苯基亚甲基丙二腈(A2)的甲基上的一个H原子被以质子的形式被苄胺夺走,生成含有碳负离子的中间体(INT13),然后INT13与A2经过加成、H转移、环合等反应,生成最终产物前体(INT15),INT15经过脱CN-,得到最终产物P。总体上,环合过渡态TS18处的反应能垒最高,为21.01 kcal/mol。c)苄胺的碱性在反应机理中的多个H转移步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多个H转移反应的势垒。d)理论计算的反应机理中,I2变为HI消耗掉了,而实验中报道了远高于I2用量的反应产率,一种可能是,反应中空气氧将HI氧化为I2的反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