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肘后方
动词
词汇
摘要:
东晋葛洪著,南朝梁陶弘景增补的医学方书《肘后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急救手册,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巨大。该书口语性强,动词词汇丰富,既有一般动词,更有医学方面的专用动词,具有独特的语言研究价值。以往关于《肘后方》的词汇研究总体偏少,动词词汇研究更少,系统性和理论性不足。
论文以《肘后方》动词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单音动词、复音动词、同义动词进行较为系统的描写和解释。论文立足于《肘后方》,但又不囿于《肘后方》,具体分析时,上溯前代医药典籍,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下探后世医药文献,如《诸病源候论》等同类医学典籍,旨在呈现该书动词词汇面貌,探求构词特点,拓展词汇研究范围,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参证。
论文通过对《肘后方》动词进行穷尽统计,共梳理动词1248个。从音节形式看,单音动词共515个,复音动词共733个;从义项情况看,单音动词以单义为主,复音动词基本仅有单个义项;从词频看,单音动词词库层面的多义化滞后于语用层面的多义化,语用层面的复音化远滞后于词库层面的复音化。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单音动词研究。在界定和区分医学专用动词和一般动词的基础上,运用隐喻与转喻、义素分析法并结合历时比较,考察《肘后方》单音动词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分析医学专用动词借用和渗透全民用语的方式,探讨《肘后方》全民用语与医学用语的两种互动模式,从中归纳医学专用动词的三个特点:继承性与发展性、与全民用语的互动性、特指性。对部分动词未能渗透进入全民用语进行解释。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意象图式等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肘后方》等中古医书同义聚合动词的比较研究,探讨常用性差异反映出医药行业语对同类概念基本词的优势选择。
二是复音动词研究。梳理已有复音词判定理论,明确复音词判定标准。考察“痛”/“疼”、“取”/“得”等同义语素在构词能力、组合形式、渗透进入全民用语能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探讨多义语素不同义位间的区别与联系,探究语义的形式选择。在划分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两大类复音动词进行分类描写。阐析同素逆序相关概念,对同素逆序动词的结构类型、意义用法及其关系进行类型分析,通过比较看两序的留存情况。通过动词词汇新质层面和整体层面的量化分析,观察《肘后方》动词的复音化程度。
三是同义动词研究。在梳理同义词界定标准及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整理出159组具有同义关系的动词。从构组个数看,以两词一组为主;存在三种意义关系;从音节看,单音词与复音词并重,通过与前代专书中同义动词构组个数与音节分布的比较,发现《肘后方》复音化速度低于一般文献,较为滞后。单音词与复音词在形式上存在“从隐含到呈现”的关联,复音词中存在逆序形式。从差异辨析看,同义词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语义和用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