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于都客家方言
恰声
食声
语言接触
语音变异
摘要:
于都客家方言存在恰声和食声两种腔调。从使用人口和范围上看,食声是强势方言,恰声是弱势方言。与食声相比,恰声的特点在于:不分尖团,有入声,阳声韵字较多保留辅音韵尾[n、(?)],存在撮口呼字读如齐齿呼的现象,没有食声“鱼虞”有别、“支”与“脂之”有别的语音特征等。随着社会发展,于都客家方言在内部次方言以及于都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语音变异现象。本文以恰声语音变异材料为例,结合语言接触与变异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方言学与音韵学知识,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实验语音学、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共时层面考察于都客家方言语音变异的具体分布,并通过观察变异在年龄上的分布差异,讨论于都客家方言在多方言接触过程中的语音变异规律及其制约因素。
文章首先探讨了恰声、食声口音的来源及性质,并概述了于都客家方言内部、于都客家方言与普通话接触过程中的接触现象和特点。其次,采用传统方言调查与实验语音学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并整理了恰声与食声的语音材料,描写了这两种口音的方言音系面貌,并从音值和音类两个层面比较了恰声与食声、普通话的音系,整理出三者之间的语音差异。再次,基于这些音系差异,本文制定了语音变异调查字表,并对不同年龄段发音人的语音形式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依据恰声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变异分布,探究了于都客家方言语音演变趋势以及变异的类型、方式和机制。最后,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手段,深入分析了制约语音变异的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研究发现,于都客家方言内部不同腔调以及于都客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异明显的项目容易引发变异,而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则较为稳定,目前尚未发现显著变异。此外,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本文发现各项目的变异在不同年龄段发音人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显示出于都客家方言的语音变异正处于演变进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异若不被打断,这种正在进行的变化会最终完成音变,成为语音的历时演变。基于恰声语音变异材料的分析,本文发现于都客家方言语音变异是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的,语音变异形式是通过跨方言类推这一机制形成的。从语音变异的结果上看,于都客家方言语音变异类型主要有音类转移、音位创新、音类合流以及音位脱落四种。本研究还发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客家方言语音发生变异。内部因素包括语音系统自组织调整以及语言结构的经济性要求。外部因素包括发音人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社会特征。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都客家方言的语音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