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增城畲语
语音
词汇
博罗畲语
海丰畲语
惠东畲语
畲语方言
摘要:
增城畲语分布在广东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标评估,畲语属于极度濒危语言。语音方面,增城畲语没有浊塞音声母,有龈腭浊擦音(?)和唇齿浊擦音v。韵母较为简单,有单元音韵母i、u、a、ε、?,无撮口元音y,元音不分长短,元音开头的音节大多前面带有喉塞音?,鼻音韵尾只有n和?,没有m,塞音韵尾现只见于汉语借词。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之分,舒声调是畲语固有词声调,促声调现只见于汉语借词。有自成音节m、?、??。增城畲语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双音节词首音节为第4调(调值44)时发生变调,后面的音节不变调。二是有前缀ka-、ta-的派生词,前缀发生变调,以适应畲语词声调的高低节律匹配。三是带否定词a24的重叠式词组(A+a24+A)在省略否定词后成为双音节的重叠词,前面音节的声调变成和否定词相同的声调,这实质上是否定词a24音段脱落后声调仍然依附补偿和替代前面音节声调的缘故。词汇方面,就所调查记录的增城词汇统计数据来看,传统固有词大约为70%,汉语借词和含有汉语词根的词大约为30%。增城畲语的基本词汇中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固有词,尤其是日常生活核心事物和概念词大都是单音节的词根词。如:天(kua?42)、地(ta33)、水(??42)、树(t??44)、吃(lu?42),等等。汉语借词主要来自客家话,有的全部借用(移植),有的是其中某个词素借自客家话,而近二十年增城畲语的借词则主要来自粤语。增城畲语的构词法有合成法、派生法、重叠法,其中派生构词主要是加前缀ka-、ta-、a-、mε-、pε-和后缀-k?、-ta?、-mε,此外还有一个中缀-tε-,它只出现在人体部位词里。前缀mε-、pε-主要是性别标记,后缀-mε则是语义虚化和泛化,表示大或某种高程度的含义,如:lu?45mε24(暴雨)、ku33mε24(大姑)等等。后缀-k?泛指某些类别的事物,后缀-ta?有指小和小称意义。将增城畲语与博罗、海丰、惠东三地畲语的音位系统做比较后发现,四地畲语的声母和声调数量几乎相同,音位十分接近。韵母存在差异的是惠东,有更多从汉语借入的韵母。从四地畲语的语音对应情况来看,大部分语素的声母、韵母、声调(调类)都有明显和整齐的对应关系,而增城-博罗、海丰-惠东这两组内部,又显示出更高的对应性。此外,在海丰-惠东这组内部,还出现了双音节词前面开尾韵音节因逆同化而变成塞音尾的特殊语音现象。这表明畲语在不同地域发生了一些各自的演变和分化。通过四地畲语的调类对应关系也发现,增城畲语的双音节词中,首音节的变调现象44→22为“抑—扬”音步模式,受这种模式制约,一些原本属第5调类读22调的字,单念时的声调成了44,与第4调合流,但这些字单念时的声调实际上不是它们的本调,而是单念强调语用下所产生的变调,连读时的所谓“变调”才是它的本调。对四地畲语基于斯瓦迪希207个核心词的比较和统计后发现,四地畲语词汇保留传统固有说法的普遍都达到了88%,其中四地音义完全相同的同源词为47.54%,音近义通的为36.61%。四地畲语两两之间的同源词占比均在85%以上,其中,增城-博罗、海丰-惠东又形成了明显的两组高比例(96%以上)类聚。从四地畲语词汇的构词语素相似度来看,任何两两畲语之间含有相同或相近语素的词汇所占比例都达到了 88%,而其中增城-博罗、海丰-惠东在四地畲语两两之间的六对关系中,词汇相似度也显示出明显的二组聚类,高达95%,较其他四对关系高出近10%。对四地畲族社群畲语互通度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也发现,在增城和博罗的畲族中,即使从未见过面的人相互之间各自说畲语也能完全无障碍通话,海丰和惠东的畲族群众也一样。但是,增城和博罗的畲族人,与海丰和惠东的畲族人,如果相互之间从未谋面、从未听说过对方的畲语,两人在一起用各自的畲语交流,就存在通话和理解上的困难。事实上,这两个地方的畲语人平常通信联系或相互之间的节庆聚会,并不各自说畲语,而是说客家话。对畲族内部的畲语语音相似度、词汇同源率及构词语素相似度、言语互通度的比较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证明,将畲语划分为罗浮方言(增城-博罗)和莲花方言(海丰-惠东),是符合畲语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的。